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张学良口述历史:张作霖不是土匪 是在维护治安(3)

2010年12月13日 09:14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七、张学良送蒋回宁,仅仅是“感情用事”吗?“他是向世人证明,他既不是出于叛变的动机,也不是打算反对委员长。”他为的是抗日。

  记者:张学良送蒋回南京,结局让人扼腕长叹。电影《西安事变》中,周恩来看着渐渐远去的飞机,慨叹道:“这是负荆请罪嘛,中了《连环套》的毒啊!”(大意)张学良自己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我看还是看看他自己怎么说的最准确。他在口述中谈这个问题了吗?

  王海晨:关于送蒋回宁,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分析出的原因不下十几种。其中许多论者认为:张学良以为有“三位一体”的紧密团结,南京十几位军政大员和几十架飞机扣留西安,他与蒋、宋、孔多年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和蒋、宋在西安的承诺,蒋介石决不会对他采取非常措施,一定会放他回西安;这样,既可以通过此举取悦蒋介石,维护他的威信和领袖地位,同时也使他在“三位一体”及全国军民中的威望得以提高。总之,他不是送死,而是为了悦蒋强己。但也有学者说他此举纯属于“感情用事”。

  记者:“悦蒋强己”,真是个精辟的概括。

  王海晨:从张的口述看,在放蒋问题上张杨曾有过一场激烈的交锋:“杨虎城说他不想做断头将军,我说你若是怕死,何必要发动这种大胆的叛变行为?我只身护送蒋委员长入京,上断头台我一人承当,我决不牵连任何人。”“我是一个军人,我上头有长官,我下面有部下,我自己做出事情来,我要给军人做楷模,我到南京请罪,我去南京,可以把我枪毙,也应该把我枪毙,我是叛徒。不管西安事变怎么样,那不说,我劫持长官。我做这件事情不是为我自己,我要给后面军人看。假如做这件事情,我自己很得意,那后来的军人也就这么做去了,就给他们做个榜样。这件事情,我做了,为什么做?这事情要弄个清清楚楚,是我一时发气了?或者感情用事?不是这样。我也愁思再三啊!”

  记者:“感情用事?不是这样。我也愁思再三啊!”这句话极为重要。我想,张学良可决不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他肯定是权衡了多方面的利病才送蒋回宁的啊!

  王海晨:是啊。一个发动兵变的高级将领急着要到首都去亲受国法之裁判,这真是中华民国史上的一个奇观。看看宋美龄是怎么解释张送蒋回宁的:“他的这一举动,向他的同僚们保证,要为西安所发生的一切承担全部责任;同时,向世人证明,他的所做所为既不是出于叛变的动机,也不是打算反对委员长,反对委员长的地位和权力。”张学良归根到底想的还是抗日,他认为这么做有利于争取蒋抗日。毛泽东分析得对:“如果没有张汉卿先生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一举,……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必将给日本一个最好的侵略机会,中国因此也许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的损害。”

  记者:是呀。我觉得,说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扣蒋。第二,送蒋。只有这两件事都完成了,西安事变的目的才能达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形成。

  王海晨:你说得对。

  八、为什么张学良要选择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口述史?怎样理解这部口述史的价值?

  记者:做口述史是一件专门性较强的历史学工作,只有选择可靠的、能胜任的机构来协助口述者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东西。张学良选择的是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张学良是怎么考虑的?

  王海晨:张学良口述历史三起三落,最后选定了哥伦比亚大学,外间对此猜测颇多,甚至有对张学良进行人身攻击的。综合张学良口述历史,可以找出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怕有人拿他的东西去卖钱。张学良说:“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大家都想拿这笔东西去卖钱啊!”赵一荻插话说:“我们也不渲染我们自己,换句话说,我们也不卖我们自己,他们就是要拿我们这个资料去卖钱。我何苦给你去卖?我不拿我的资料给你去卖钱啊。海关上,尤其是情报人员,他也能卖钱。他把这秘密卖出去,也能赚钱。”

  二是怕曝光。“我就怕曝光。”“这件事(口述)要静悄悄地做,因为外间已经有点问题了。‘我们要,你们为什么给哥大?’他们(指台湾当局)的意思我明白,一样是要这些东西,一样是看看你写什么玩意儿。他们的敏感是怕我攻击政府……”

  三是怕官方插手。“简单说,我不愿意经过官方。我对吴大猷说,我不能一女二聘。你应该早跟我说啊,我已经答应人家了,不能再给你。他好像说:‘你为什么不给我们,给了外国人。’我说:‘你早说呀!你没跟我接头过这个事呀,我已经答应人家,我不能说再给你呀!’”

  记者:我总想一个问题,虽然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极为重要,但历史学家看到的文献资料肯定要比张看到的多得多,这些资料未必就不可靠,而且史家有专业眼力,因此,如果史家与张学良的看法不尽一致,听谁的呢?

  王海晨:史学家确有自己的学术长处。但张学良毕竟是当事人、知情者,他的话权威性是很强的。当然也不是说他说的一定百分之百正确,因为毕竟是他的记忆,记忆有时也会出现误差。但总的来说,根据张学良的人格、所述内容与他的关系,根据文献档案及其他人的回忆,这部口述史的真实性还是很高的,基本是经得住验证的。至于只有他本人才知道的,如他的心理活动,那就只有听他的了。“张学良口述历史”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记者:最后,请您从史料学的角度,评说一下这部张学良口述史。

  王海晨: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底本,检讨以往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张学良及西安事变研究的重要方法。大史学家陈垣说:“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他总结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四种校勘方法,“四法”之中,以对校法为最基本的方法,而“对校贵有佳本”、贵有直接史料。张学良口述史就是“佳本”,是“直接史料”。对于张学良的回忆,唐德刚评价尤高,他说:其他人的回忆即便无误,“仍只属于小道消息;只有他本人讲,才属第一手。”用这个“第一手”资料去对校他书,显然是既必要又极重要的。

  记者:您提到两次唐德刚,请简单介绍一下他。

  王海晨:他是美籍华人学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当过中文图书馆馆长,后受聘于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对张学良很有研究。1988年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张学良的政治生涯》(译著),就是唐先生作的序。他爱国,党派意识较淡,史学功底深厚,治史视角独特。他的“历史三峡论”和《李宗仁回忆录》在大陆影响较大。在一定意义上说,民国政要人物口述史他是有力的推动者。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如果读者对您讲的内容有什么反映或是异议,我会转告您。

  注:王海晨,温州大学教授,1955年生,辽宁人。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区域史比较。著有《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台湾中国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张学良全传》(广东人民出版社)等。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