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重庆晨报:公共交通如何才能让人更有尊严?

2010年12月14日 17:05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公共交通问题再次引发媒体关注。有媒体认为,“城市病”正在中国蔓延,交通问题首当其冲。据报道,北京的有车一族,宁愿独自驾车堵在路上,也不愿乘坐公交或地铁,理由是乘车空间太过拥挤,“感觉被挤掉了起码的尊严”。同时,也有无车族表示,希望拥有自己的汽车,以告别拥挤不堪的“公乘岁月”。

  公共交通让人挤掉尊严,而市民的抱怨也有充足理由。在北京乘公交或者地铁,尤其在高峰阶段更是拥挤不堪,乘客之间的距离被压缩,“前胸贴后背”丝毫不足为奇。

  这,已经远远逾越了人际交往的安全距离。在心理学上,“安全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处时感到安全和舒适的距离。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经过研究发现,1.2~2.1米为社交场合或者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一旦安全距离被破坏,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而出现心理失衡。我们不能苛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依然能够保持至少1.2米的安全距离,但若车厢太过拥挤,还是会破坏彼此的心理安全界限,导致愤怒、不耐烦甚至丧失尊严感等强烈的心理失衡。

  于是,购车热潮再次在全国升温,不少人宁愿花费更多钱买车也不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早起、堵车、换乘,这一路上是非常辛苦的,人和人之间挨得太近,有时一个刹车就会撞到旁边的人,或者经常被人撞着,身心都没有安全感可言,更别谈愉快和尊严感了,这种现状在各个大城市都非常普遍,成为公共难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买车,这不仅向公共交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城市拥堵。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一些专家认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根本举措,但我们的措施应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也要更加人性化。

  首先,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在世界城市的中心城区,轨道网平均铺设密度为1~2公里/平方公里,北京预计到2015年才达到0.51公里/平方公里。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北京轨道交通网的密度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应该继续加大建设力度。

  其次,公共交通布局应该更合理。以北京为例,公交线路的安排有待改进,一些重要站点停靠的车辆达到数十辆,一到高峰时期,这些“庞然大物”几乎将道路完全挤占,客观上加剧了拥堵。因此,应该合理布局站点,根据交通拥堵情况,适时修正。

  第三,公共交通应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差别化定价。目前北京的单一低票价固然惠及了广大老百姓,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更喜欢相对舒适的环境,也能接受较高的票价,如果完全单一定价,这部分人可能转而购车。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开部分票价高的公共交通工具,对缓解交通拥堵也有益处。差别定价值得有关部门参考。

  最后,任何公共交通工具,都要以人为本,要不断增加其舒适度和便利度,比如,轨道交通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多加扶手、车厢两侧轮流开门等,公交车也要重视驾驶的平稳安全,不能让乘客“站立不安”,要尽量为乘客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

    文/武少民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