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军队30年扫描: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不断推进 (2)

2008年07月28日 12:0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军兵种结构不断优化

  30年来,人民解放军在继续重视陆军建设的同时,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谋求作战力量结构协调发展,提高夺取制海权、制空权以及战略反击能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陆军加速现役主战装备更新换代和信息化改造,建设精干合成、灵敏多能的新型陆战力量;海军把信息化作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突出发展海上信息系统,加强新一代武器装备建设,着眼于建设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空军减少作战飞机总量,重点发展新型战斗机、防空反导武器,加强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着眼于建设一支攻防兼备的信息化空中作战力量;第二炮兵加快提升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水平,建设灵敏高效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提高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着眼于建设一支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

  本刊记者在追踪走访中获悉,人民解放军新旧兵种在这3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一种新型武器装备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作战力量,从而诞生一个新的军种或兵种。中国军队30年来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军兵种持续更替,编制体制由单一军兵种向多军兵种转变,非专业技术兵种向专业技术兵种转变。

  中国海军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组建舰载机部队,80年代初形成规模,隶属于海军航空兵序列。目前在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都建有舰载机部队,装备了运输型直升机、反潜型直升机、搜救型直升机和侦察型直升机,舰载机在逐步实现国产化。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海军舰载机部队已经实现了“三大转变”:从岸基型到舰载型转变;从运输型到战斗型转变;从近海到远海的转变。

  1980年,人民解放军成立海军陆战队,由步兵、炮兵、侦察兵、装甲兵、坦克兵、潜水兵、导弹兵、通信兵等十多个兵种组成,突出了机动性、快速反应和独立作战特点,是独立或协同陆军部队实施登陆作战的特殊部队。

  中国陆军的新兵种和专业也不断诞生。

  1988年1月8日,中国陆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在北京军区某集团军成立,如今各大军区全部编有陆军航空兵部队。

  1991年11月,我军组建了第一支陆军防空兵,陆军防空火器由高炮改装为地空导弹,形成了高射炮、高射机枪、防空导弹“三位一体”的防空体系,在未来战争中能够对付中空和低空的入侵之敌,标志着我军陆军防空装备发生了时代性变革。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全军仅有一个电子对抗团,如今从总部到集团军都编有不同数量的电子对抗部队。

  特种作战部队、心理战部队、山地战部队、模拟蓝军部队等试验兵种和专业也在不断产生。

  30年来,中国军队也陆续解散一些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

  1985年,中国军队精简整编,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被撤消,仅象征性地保留了几个骑兵营和骑兵连。

  1985年,中国军队精简整编同时撤消的还有通信兵序列中的司号兵。目前,中国军队为了礼宾需要,仅保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

  中国军队解散的兵种还有空军的探照兵、对空情报兵等。

  训练历经三大改革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解放军按照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全军以作战任务为牵引,突出针对性训练、联合作战训练和高级领率机关训练,不断深化科技练兵,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历史性转变,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本刊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军训练进行了“三大转变”: 

  ——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科技大练兵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新军事变革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促使着中国军队选择科技强军的道路。

  1995年,中央军委提出“科技强军”的战略,以科技强军为主要杠杆推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使我军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中国军队近年来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都是在高技术条件背景下进行的。目前,中国军队高技术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正向高、深层次发展。

  本刊记者在某地合同战术训练中心目睹的一场现代化演兵,浓缩了人民军队努力实现人与武器最佳结合的新进展:排成战斗队形前进的装甲车掀起漫天尘土,直升机在山丘中忽显忽没,炮弹、地雷不停地炸响……随着一大批合同战术训练基地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军各军兵种的军事训练已初步实现基地化。一支支现代雄师正在这些“模拟战场”中接受着近似实战的洗礼。

  1995年下半年至1996年3月期间,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方向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充分显示了高技术条件下整体作战的能力。

  1996年初,我军新一代军事训练大纲颁发部队,大纲更新内容在30%以上,新知识、新装备、新技能成为训练的重点。随着科技大练兵的深入发展,我军又开始修编现行大纲,加强联合作战、信息作战、新装备训练,提高了部队的联合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野战生存能力。

  2000年10月13日,全军科技练兵成果演示在北京等全国四个地区隆重举行。这是1964年“大比武”以来,我军演练层次最高、运用技术最新、涉及范围最广的联合演兵行动,集中展示了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军防卫作战的本领。

  经过近年来的科技练兵,陆军的立体机动作战能力、联合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野外生存能力明显增强;海军初步形成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核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海上机动编队的防空、反潜、反舰和电子对抗能力有所增强;空军按照攻防兼备的要求,基本形成歼击机、对地攻击机、运输机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结合的装备体系,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地面防空火力配系和覆盖全国的地面情报雷达网;第二炮兵基本形成了近中远程齐全、核常兼备的武器系列,能够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常规打击。

  ——旧“三打三防训练”向新“三打三防训练”转变。2000年全军展开了“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的新“三打三防”训练,以提高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能力。

  与30年前“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的旧“三打三防”训练相比,新“三打三防”着眼全球性军事变革,着眼于高技术竞争与对抗,对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产生重要意义。

  新“三打三防”训练,总参要求全军立足现有装备,提倡群众性,注意科学性,加强针对性,增强创造性,着眼超前性,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聪明和才智,在新的“三打三防”训练上拿出有效的对策和办法,在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前,全军官兵针对未来战争空中打击、精确打击、超视距打击的特点,按照新要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并取得明显成效。

  ——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党的十六大为我军提出了:“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在2006年的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明确指出,加强新世纪新阶段军事训练,要着眼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以新时期战略方针为统揽,立足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实际,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

  围绕着“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本刊梳理出我军军事训练呈现出的四大特点:

  “一体化”训练,提高联合打击能力。“一体化”联合作战,是指各种作战力量的编成,将打破军兵种界限,遵循“系统集成,合成一体”的原则,使情报、预警、指挥、火力打击、后勤保障等各种作战实体构成一个统一的大系统,形成联合打击能力。

  “实战化”训练,使训练更加贴近战场。全军部队从信息化条件下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使训练场更加贴近战场,努力提高部队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

  对抗训练,加强训练的逼真性。对抗训练分为“蓝军”和“红军”,双方互为对手,“蓝军”模拟我军未来战场的主要对手,编制严格按照外军的编制序列,训练也严格按照外军的条令、训练大纲进行,在对抗训练中,努力体现和运用外军的作战原则和战术手段。由于“红军”、“蓝军”双方是在互不了解对方兵力部署、作战手段和战术意图条件下进行的较量,从而使训练更加逼真,部队加深了对未来战场对手和作战样式的了解。

  机动训练,提高部队远程作战能力。我国幅员广阔,未来战争跨区支援作战,是每个战区都面临的训练课题,远程机动训练,成为热门演习课目。

  综观我军军事训练的“四大特点”,全面推进了人民解放军新世纪新阶段军事训练的创新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唐伟杰】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