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瞭望》新闻周刊:30年30个注释(2)

2008年12月18日 08:0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注释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把握的重要内容。

  注释十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及新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党的十七大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注释十三: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基本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依据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大形成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形成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30年经验表明:始终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注释十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党的十七大,把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注释十五: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注释十六:

  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必须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力度,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各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此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以此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此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注释十七: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注释十八:

  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注释十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注释二十: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赢得了更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力地扩大了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利益需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唐伟杰】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