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 昆明行政审批从506项精简至96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制度创新 昆明行政审批从506项精简至96项
2009年01月07日 05:51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一年来,昆明市级完成制度创新198项。加上各地、各部门出台的新制度,昆明一年的制度创新超过千项

  □行政审批事项从506项精简到96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

  □2008年问责干部275人,接近云南省被问责干部总数的1/4  

  1月4日,中共昆明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开幕。会议别开生面,前三天代表不在室内开会,而是到昆明城中村改造、滇池治理、道路建设等现场观摩评议。7日,各县区、各部门考核“成绩单”揭晓,成绩不合格的“差生”,一律将被问责。

  刚刚过去的一年,边陲省会昆明公布领导电话号码、瞌睡局长辞职、富民县下发一号文件……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赞扬和非议纷至沓来,昆明经受着种种解读以及“误读”。

  昆明的种种强势作为,是不是在走人治的路子?日前,记者来到这里,走访调查,近距离感受。制度创新正成为撬动昆明改革大盘的支点。  

  ① 规则

  “没有落后的地区和落后的人,只有落后的规则和制度”

  □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天花板”下,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制度创新空间无限

  □17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仅保留95项

  “三天办结,出乎意料!”去年12月底,云南省昆明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饭店经理姚梅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她来进行卫生许可证年检。

  2008年,昆明行政审批事项从506项精简到96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会城市;17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仅保留95项;审批时限压缩了2/3。

  昆明市长张祖林说,通过制度治理,优化软环境,昆明市希望打造西部乃至全国“三最四低”的投资环境——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

  如今的昆明,不单靠领导拍脑袋决策,靠制度办事。软环境建设、城市解堵、滇池治理、城中村改造、招商引资、教育卫生改革……2008年各项攻克坚难的事业,都有制度的规范。

  制度治理,是昆明市委、市政府“地方治理”的核心概念。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突破点在哪里?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认为,地方的竞争体现在四个方面:通过改革打时间差,通过开放打空间差,通过创新打信息差,通过治理打制度差。“通过治理打制度差,尤为重要。”

  “没有落后的地区和落后的人,只有落后的规则和制度。”昆明的领导班子认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天花板’之下,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制度创新空间无限!”“地方竞争好比跳高,沙坑是体制,制度是横杆,要想超越,就要不断创新。”

  对于风起云涌的思想解放大潮,昆明市委、市政府认为,每次解放思想,绝不是前一次的重复。把与时俱进的思想解放形成长效制度,不能靠运动式,要靠制度创新。

  不改,不行了;不发展,不行了!1999年世博会,昆明曾创造“昆明速度”,近几年明显落后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2007年昆明在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列第五十一位,经济增长率在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一。

  一年来,新风扑面,昆明市级完成制度创新198项。加上各地、各部门出台的新制度,昆明一年的制度创新超过千项。

  创新基础上的制度治理,让昆明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代新昆明建设迈上了快车道。2008年,昆明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亿美元,是2007年的两倍。在昆明做了20多年生意的浙江商会会长吴建国说,以前昆明不少办事部门就像一个车队,车有快有慢;如今就像一列高速列车,前面带着跑,后面推着走,根本慢不下来。

  ② 定位

  “寻求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对握”

  □改革的目标是,让政府权力配置的资源最少、最小化,让市场竞争配置资源达到最多、最大化

  □2008年,民办教育机构增加98所,民办医疗机构增加10所

  制度治理,不是要建设一个万能的政府,而是寻求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对握。

  昆明市委、市政府认准了一个理: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让政府权力配置的资源最少、最小化,让市场竞争配置资源达到最多、最大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直接创造财富的人群最大化,间接创造财富的人群最小化。

  作为云南唯一的特大城市,昆明城市规划设计滞后于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城市规划委员会开了22次会议,审议的议题是过去十年的总和。

  面对历史欠债和现实矛盾,是听之任之,还是迎难而上?昆明市的领导班子下定决心:“大干2008!拼搏2009!攻坚2010!冲刺‘十二五’!”

  张祖林说,2008年是辛苦的一年,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年。昆明干部群众只争朝夕,大规模建设是在“补课”,是在“还历史的债”。

  因为交通拥堵,昆明被谑称为“困民”。昆明市2008年启动了“四环十七射”的交通体系建设,原来要三年完成的二环路改造工程,一年完成,原打算五年完成的三环建设则被压缩至两年。看到最新的昆明交通规划图,为解堵头疼多年的市交警支队秩序科科长李志军感叹:“早这么干,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并不是昆明以前不想这么干。据介绍,因为投资预算达67亿元,财政不堪重负,酝酿了几年的二环路改造工程一直没有实施。如今二环改造需要80亿元,加之滇池治理、城中村改造等耗资巨大的项目,钱从哪里来?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搞市场经济?仇和有独特理解:制度治理的过程,是“培养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运用法制约束力,发挥党政推动力”的过程。各种力量有先后之分:能用市场引导解决的,不必组织社会参与;发挥党政推动力,是最后的选择。

  如今,BT、BOT等融资的时髦词时常挂在昆明各级干部嘴边。要知道,这对于习惯了财政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一些西部官员,是一个多大的思想转变!解放思想转换思路的结果,是昆明市去年完成超千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恰恰是,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投资,对握市场之手。2008年,昆明依托市场引导力,滇池治理的投入从每年4亿多元增加到14亿元,民办教育机构增加了98所,民办医疗机构增加了10所。

  不要搞无谓的争论,要到市场中竞争。昆明抽调公务员组成36个专业招商局,派驻全国各发达城市驻点招商。教育局副局长姚宏被派到广州招商,感触颇深:“我们以前习惯于等、靠、要,向上面伸手,不知道市场的力量有多大!”

  ③ 治官

  “贯彻=学习+研究+落实”

  □不及时出台好政策,等于瞎抓;有了好政策而不落实,等于白抓

  □昆明公务员兴起了“521824”工作法,全市一年办了56次讲座,问责干部275人

  “昆明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以前江水脏又臭,如今到处是花香……”洪家小村的余翠芝老人欢快地唱起了自编的花灯戏。

  在盘龙江进入滇池的汇合处,洪家小村的垃圾场被改建成了小游园。

  盘龙江的变化,要归功于对滇池入湖河道实行的“河段长制”。“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滇池流域35条入湖河道,市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河长、县市(区)负责人分段管理。

  34岁的官渡区副区长傅希自小在滇池边长大,是“常务副段长”。他说,压力之大,当初不敢想象会有这么大成果!

  滇池治理的“河段长制”,是昆明抓制度落实的一个缩影。

  夜幕下的昆明市委、市政府办公楼经常灯火通明。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干部余伟民笑称,我们现在是“521824”工作法:一周五天工作不够,还要加班两天;一天八小时工作不够,那就工作18个小时;电话全天候开机。

  忙,累,是现下昆明公职人员的普遍感受。忙,忙在一个“落实”上。

  “贯彻=学习+研究+落实”。

  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不缺好的思路,缺的是抓落实的力度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及时出台好政策,等于瞎抓,有了好政策而不落实,等于白抓。

  执行的阻力主要来自干部。为此,昆明一年办了 56 次学习讲座,通过学习转变观念。针对落实不力,昆明市出台制度,目标直指决策后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的执行力:

  ——“工作成果倒逼法”:分解年度目标任务,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察倒逼落实;

  ——“一线工作法”: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

  ——“五办”作风: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老大难问题“主动办”,对带普遍性问题“上门办”,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对涉及面广的问题“公开办”;

  ——实施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度、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度、严厉的问责制度。

  2008年,昆明问责干部275人,接近云南省被问责干部总数的1/4。

  制度治理,重在治官。昆明治理正逐步由开会、发文转向制度治理和社会动员。昆明市一位政协委员感叹,官员们太舒服了,老百姓就不会舒服,如今昆明的官不好当了!

  ④ 参与

  有群众的参与率,才有满意率

  □一个地方的制度创新,常常是立法的前奏,也是在为立法作准备

  □一年召开120多场新闻发布会,560多名校长通过公选重新选拔;11个正县职位连续公开差额推荐;面向全国选拔100名后备干部

  “昆明从未像今天这样‘透明’!”中央电台驻滇记者陈鸿燕感叹。她一年接到昆明市各级的新闻发布会通知,有120件之多。

  早在2008年2月,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就首次通过媒体公开直播。9月12日,昆明建立重大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制度。

  新闻公开,也给昆明带来了“烦恼”。记者提起“瞌睡局长”和“富民县一号文件”,纪委书记应永生笑了:“处分干部、出台文件,都不是市委书记的本意。对于领导意图,个别同志反应‘过激’了。”

  对改革者和新政的误读,常常难以避免:他们最吸引公众的眼球,又因“信息不对称”最容易“受伤”。仇和坦陈:“媒体经常‘曝光’我,但我对媒体的感情极深。”

  媒体是社会动员的重要力量,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桥梁。

  有群众的参与率,才有满意率。制度治理的过程,也是群众参与的过程。满足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与监督权”,昆明渐次吹来清新的政风:

  ——2008年1月28日,《昆明日报》公布了市县区及市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2月,面向全国选拔100名后备干部。

  ——2008年3月20日,昆明首个市长接待日,来访群众2000多人,接访近百人。

  ——2008年7月,把缺额的市政府秘书长等11个正县职位拿出来,三轮公开差额推荐。

  ——2008年11月12日,把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推到公推公选或公推直选前沿,560多名校长通过公选重新选拔。

  张祖林认为,透明、参与,与市民面对面交流,能更真切地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呼声,让老百姓对政府充满希望。

  对于“法治”与“人治”路径的质疑,昆明干部有自己的理解。

  “立法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制度创新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一个地方的制度创新,常常是立法的前奏,也是在为立法做准备。”

  “法是方法,律是固定。法律就是把成熟的改革经验、措施、政策转化为法律法规”;“不能把抓对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制执行,理解为人治。”

  在争议中前行,在改革中苦干,2008年,昆明获得多项殊荣:首次被评为“中国制造业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中国省会十大活力城市”、“建设创新型国家(2008)十强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

  当我们离开时,昆明到处是工地,市内的解堵远未完成,出租车司机却乐观地说:“照这样干下去,就有希望!”这或许能代表普通市民今天的心态。

  仇和说:“不管外界怎么议论,我们闭口务实、埋头干事,就像拳击海绵,不做反弹。干事既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昆明的成果,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才能看出来,现在还缺乏说服力。”

  云南高层态度鲜明。“昆明的改革发展效果很好,不要怕争论”,省委书记白恩培在大会上表示。“一定要支持昆明的改革”,省长秦光荣如是说。

  知难而上,负重前行。昆明,改革未有穷期;制度治理还在路上。(本报记者 宣宇才 裴智勇 徐元锋)

【编辑:邱观史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