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第一村的新变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通讯: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第一村的新变化
2009年01月21日 02: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是北川第一羌寨——“吉娜”,69栋极具羌族特色的碉楼拔地而起,见证着北川的复苏,村民们将在竣工的新房内迎接春节的到来。猫儿石村是从绵阳市进入北川县的第一个村庄,位于北川经济走廊和旅游走廊必经之地,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吉娜是羌族传说中最美丽女神的名字。”这是让新寨子升腾起新的希望。北川将成为今后旅游的焦点,进入北川腹地必经之路上的猫儿石村必将成为这条黄金旅游线上的璀璨明珠。 中新社发 郭国权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川一月二十日电 题: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第一村的新变化

  作者 王萌 霍潺

  北川擂鼓镇猫儿石村,位于四川绵阳市北川县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的“南大门”,当地民众形象的称之为“北川第一村”。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猫儿石村也没能逃过一劫。整个村落绝大部分房屋垮塌,其它房屋因严重受损成为危房,共有二十六名村民在地震中遇难。地震发生后,该村的村民一直分散在多个安置点避难。

  今天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大寒。通常这一日意味着冬日里最冷的一天。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安县和北川交界处的擂鼓镇猫儿石村新聚居点——吉娜羌寨,感受到羌族民众迎接农历新年的喜悦和欢乐。

  还没走进吉娜羌寨,远眺对面山头,一户户按照羌族传统习惯修建起来的新石屋布满了整个山谷,一面面色彩斑斓的羌族彩旗迎风飞舞,蔚为壮观。“原北川猫儿石村一共五个村社,吉娜羌寨住进了我们村两个社一共六十九户,二百八十人。”前来介绍情况的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猫儿石村支部书记张安清告诉记者,为了让暂时安置在帐篷中的村民能早日入住永久性房屋,安全、温暖的度过地震后的第一个冬天,去年六月二十日开始,成都军区驻滇某师开始着手帮助猫儿石村展开灾后农房重建。

  经各方实地勘测论证,最终决定将擂鼓镇猫儿石村,作为北川永久性住房建设试点样板村来打造。“听说还在原来的位置建新房子,我们一开始都非常害怕,害怕万一发生泥石流,以及大地震再次发生。”村民尹雪平与记者坦诚交流,“但听了专家们的介绍后,我们悬着多日的心放下了。”

  村民王成菊一家搬到吉娜羌寨已经二十来天了,说起一家人乔迁新居,美丽的羌族女子王成菊会心的笑了:“国家贷款给我们修建了新房,家里的棉被、过冬的衣物都是政府发给的。新房共五间屋子,一百八十平米。我们一家感觉很温暖、很幸福。”

  来到村民江久发一家新入住的房屋前,江家六口人正忙着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江久发告诉记者,现在他家开起了小食品超市,每天都能有七十到八十元不等的收入。“以前全家靠做农活、外出务工过活,现在家家户户搞起了旅游产业,以后我家还要开‘羌家乐’,靠双手、靠劳动养活自己、还清贷款,报答全国、全世界关心灾后重建的人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

  记者看到,吉娜村寨新建成的房屋都保留了传统的羌族特色。目前该羌寨房屋的给排水、燃气、电力已通往每家每户,电视信号也全部开通。

  村民们还相互传递着新鲜的信息说,未来这里还可能建设一座官寨,一个羌族文化广场。

  据悉,今后吉娜羌寨将重点发展旅游业,凸显羌族特色,精心打造羌文化品牌。“民众正在接受培训,包括羌族历史文化、羌族日常用语、羌族歌舞等,人们等待着自己的未来,那将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由传统农耕变为服务旅游,由第一产业变为第三产业。”张安清激动的说。

  “吉娜”是传说中的古羌女神,在羌语中意味着“最美好”。崭新的猫儿石村——吉娜羌寨,将在未来成为展现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编辑:唐伟杰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