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招商引资"悬赏令"调查:转型焦渴催生招商新政(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大冶招商引资"悬赏令"调查:转型焦渴催生招商新政(2)
2009年04月13日 08: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什么催生政府“悬赏令”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建平博士认为,现在各地为招商引资都想了很多办法,大冶这样做,激励本地相关工作人员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性,这个政策本身无可厚非。短期内可能会见到一定效果,但长期要靠营造好的招商环境。把别人吸引过来考察,最终还要把别人留下来。

  在刘建平看来,大冶把目标锁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是希望优秀的大企业进驻。一个地方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出这个政策,它肯定有自己的判断,有自身更长远的考虑。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效果,但应把眼界放开一点,通过与大企业合作来提升城市发展的档次和水平。“这种视野与胸怀值得鼓励。”

  “我对大冶是同情大于愤怒。”武汉大学尚重生副教授说他同情的理由是,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上缴中央,另一方面是,多年来实行的以GDP为导向的干部考核模式,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处于重压状态,而当经济危机来临,地方干部背负的经济发展压力更是到了一个极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冶出这个方案,是可以理解的。

  尚重生同时认为,大冶政府以这种方式,拿财政资金招商引资,想奖励多少奖励多少,实质上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政府的随意性,因而要想办法规范政府行为,实行财政公开、预算民主;此外,奖励的情况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但从根本上讲还是要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更多的是要看到地方实际情况、协调发展,不能单看经济指标。”

  大冶市商务局:“走过场不可能拿到奖金”

  近日,记者见到了大冶市商务局局长李根名。重奖招商引资的新政,就是他最先提议并一手策划的;悬红的具体操作,也由他所领导的商务局全权负责。

  李根名说,悬红招商的灵感来自武汉市长阮成发的一次讲话。今年春节过后,他看到有媒体报道说,武汉市政府办公楼地处沿江大道滨江商务区腹地,堪称“黄金宝地”。而市长阮成发在一次采访中说,世界500强企业如果看中这个地段,市政府可以另外选址办公,将这里让给企业落户发展。

  “这顿时刺激了我,武汉有这种招商引资的气魄,我们怎么不能学?”李根名说,接下来几天里,他每天都在琢磨点子,如何向世界500强企业“靠拢”。

  而另一个触动当地神经的因素则是一位国内500强老总的光临。今年年初,中国500强江苏雨润集团董事会主席祝义才来到大冶,虽然之前若干年雨润集团在大冶就有项目,但祝的到来,一下给大冶带来了10亿元建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投资。

  作为主管全市商务、招商全局工作的领导者,李根名甚至能够一一历数祝义才带来的项目:3000万只鸡、两万吨肉制品、200万头猪。而更让他津津乐道得是省领导亲自到机场迎接,共进早餐。这样的细节对于地方政府无疑更加意味深长。

  “大企业可以带来大发展,大冶几年来招商成绩在全省也处在前列,已经超越完成了初期积累,需要升级。”李根名的想法很快得到市领导的支持,招商新政由此推出。大冶市市长傅继成在当地“两会”结束接受《黄石日报》专访时提出围绕“三大战略”促进城市转型,其中专门论述“千方百计争取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国外大财团、国内知名企业来大冶投资,增强项目建设的拉动力。”

  招商新政受到网民非议最多的,是认为这一办法主要是为了帮助政府官员变着法子奖钱“自肥”。

  面对这一质疑,李根名表示,如果此办法仅仅是针对政府内部公务人员,完全用不着在网上公开。

  一位在乡镇工作的公务员告诉记者,发出这种质疑的人其实不太懂政府运作,事实上,自己所在乡镇每年都有近亿元的招商指标,他本人知道的政府规定就有:“完成任务每人4000元奖金”,“这个数字乘上乡镇工作人员数也是笔不小的金额,只是外界根本就不会知道罢了”。

  李根名介绍,事实上,奖励办法出台后的当天就在当地电视台发布了新闻,大冶市政府网首页挂出了文件,而就在2月13日召开的全市对外开放暨招商引资项目大会上,又发了220份该文件,参加会议的企业负责人人手一份。

  李根名说,现在网上很多媒体都在报道大冶重奖招商引资的消息,但遗憾的是,大多断章取义,没有一家媒体来大冶采访核实,因此大冶市政府没机会向社会解释和澄清。

  李根名同时解释,悬红新政并不是像外界有人猜测的那样,随便请人来“晃一圈”就能拿到奖金。

  根据商务局的内部补充细则,请世界500强企业领导来大冶考察,要带有具体的投资意向,并有相应的考察方案、项目对接措施等一系列举措。届时,市领导也会陪同考察洽谈,这绝不是“晃一圈”那么轻松。

  李根名说,商务局这些年一直在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但也只在今年初请来了一家中国500强的企业老总,“500强企业老总都忙得很,谁会为了这点奖金无缘无故到大冶来晃一圈?”

  悬红新政实施一月,效果如何?李根名说,出台当月马上就有人打电话问他具体细则,目前仅他本人已经接到电话五六个,都是企业界的朋友,让人感动的是一个在广东工作的大冶籍老乡辗转打听到李根名的电话表示愿意牵线搭桥为家乡做点贡献。“应该说,奖励办法营造了一种氛围,起到了一定效果。”

  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实

  大冶,因“大兴炉冶”而得名,有3000多年的青铜冶炼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有黄巢筑炉,岳飞铸剑,朱元璋置铁冶所的历史,19世纪末,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大冶境内开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创办汉冶萍公司,又使得大冶成为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标志。

  大冶因矿产开采而兴盛,作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建国以来,大冶市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74亿吨、铜矿石1.32亿吨、煤炭3085万吨,贡献利税130亿元,对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巨大。

  然而,这个从春秋战国至今都以出产铜、铁、金、银、煤、大理石和水泥闻名的城市,却遭遇了地富人穷的尴尬境遇。

  一方面,多年的高强度开采,大冶的主要矿产资源逐步枯竭,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导产业衰退,增长后劲乏力;失业贫困人口增多,保障压力加大;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

  据统计,全市共有塌陷区80多处,滑坡、泥石流30多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约180平方公里,次重点防治区约1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矿区粉尘污染严重。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

  一家媒体对大冶环境现状如是描述:境内几无一条干净河流了,两个淡水湖,湖水终年发臭。

  由于矿竭城衰,2001年2月28日,该市龙角山镇、铜山口镇、铜绿山镇等3个因矿而设的乡镇同时被民政部门撤销,周边居民纷纷搬迁。

  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说,长期以来实行“级本位制”,大量的事权下移而财权上移,尽管大冶为国家贡献了数以亿吨的宝贵矿产资源,但受益的是中央和湖北省、黄石市财政,并没有给大冶留下太多财富。

  大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士华介绍说,2008年,大冶市财政收入18.06亿元,但大头都上缴国库,市内可支配额度为7亿元左右,刨去财政工资等支出,可用于建设经费只有不到一亿元。而就在大冶市内的灵乡、金山等几大主要矿山均为央企所有,税收跟地方也都没有关系。

  在一次大冶转型研讨会上,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顾杰教授就发出呼吁,“大冶一直在向国家输出廉价的原材料和能源,与资源深加工地区在利益分配上极不对称,付出了资源、环境、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代价,国家应以‘反哺’的方式对此予以补偿。”

  大冶市公开的数据显示,大冶的经济增长,依然建立在对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上。直到2008年,大冶工业经济总量的70%、税收的60%,来源于资源产业。

  不过,当地政府决策者已经充满了紧迫与忧虑。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曹立明描述该市经济发展,用的是两条抛物线:一条是大冶GDP的上升线,其背景是与近年来资源产品价格暴涨密切相关,而国内市场因启动内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钢铁、水泥、电解铜等需求旺盛;而一条则是矿石采掘量下行线,大冶市内主要矿产资源经多年高强度开采,铁、铜、煤储量,均被采挖70%以上,一般铁矿开采年限仅剩5至10年,铜矿平均开采年限仅3至5年,大部分煤矿开采年限只有3至5年。

  一项统计数据可以从侧面予以印证:由于工矿企业陷入困顿,2007年大冶下岗人数占整个黄石市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

  金融危机对大冶实体经济的冲击似乎来得更加现实。大冶市统计数据显示,该市1-2月份经济运行形势不容乐观,财政和一般预算收入首次同比下降。

  据介绍,1-2月份,市财政收入完成2.93亿元,同比下降10.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32万元,同比下降28.8%,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6.44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比去年下降26.3个百分点。从行业发展的动态看,冶金钢铁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产品价格又开始下跌,市场严重萎缩,矿山开采企业盈利大幅下降、开工复产严重不足,钢铁生产企业亏损加大。

  如何继续保持地方GDP车轮的高速运转,此时更加考验着地方政府领导者们。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