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次公选乡镇干部 中国村官上升通道全面打开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东首次公选乡镇干部 中国村官上升通道全面打开 (2)
2009年04月29日 11:37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基层面临干部人才弱化

  问: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中,招录乡镇领导干部和乡镇公务员,这在广东尚属首次。何为其直接动因?

  答:长期以来,村党组织书记干得再好,也就是一个村官,没有晋升渠道。而且,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医疗、养老等待遇也比较有限。由于大量农村精英进城务工,让基层面临干部弱化的危险,直接涉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

  从长远来说,我们要把基层和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主阵地,把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基层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的主要来源,以长效机制吸引优秀人才驻村工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提供坚实的干部人才保证。

  真正优秀者方可脱颖而出

  问:如何确保选录出来的是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

  答:无论是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还是优秀大学生村官,二者都应具备《公务员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从程序上来说,对前者要经过会议推荐,将探索采取公推公选的竞争方式选拔,对后者可自行报告,但须经乡镇党委加具推荐意见。这将是一个层层闯关的竞争过程,以保证好中择优。

  选录优秀村官不会让基层失血

  问:我们知道,村一级本就缺干部人才,现在从他们当中选录乡镇公务员,会不会导致或加剧基层失血?

  答:不会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领导干部后,一般要继续兼任村党组织书记;优秀大学生村官招录到乡镇工作,是有序的、互动的,对镇和村是双赢,对村级班子也是加强。

  而且我们还将建立长效机制,采取有力措施,为基层输血,使基层成为源头活水。

  基层经验不够提拔没门

  问:当前,各级党政机关的不少公务员都是“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再进机关门),群众对他们履职有些担忧。

  答:应该说“三门干部”的大量存在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总体说来,“三门干部”理论知识强、文化素质高,但基本不懂群众,台上能演讲,台下不会谈心;能走省出国招商引资,却不善走街串户排解民怨争取民心。

  这次制定的两个意见,从制度上为基层干部畅通晋升的绿色通道,为基层干部拓宽上升空间,对“三门干部”说不,把基层和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主阵地,把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基层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的主要来源。

  问:我省省直机关和地级以上机关干部数以十万计,如何逐渐增强这支干部队伍的基层工作经验?

  答:意见要求,要推动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经常化、规范化,适当扩大干部挂职锻炼、跟班学习范围。鼓励上下级机关之间、系统内、不同经济区域之间互派干部挂职锻炼等。

  深读

  中国全面打开村官上升通道

  广东招录优秀村官为乡镇公务员不是孤立的。根据可接触到的官方材料,今年以来,山东、新疆等省份均相继考录优秀村支书为乡镇公务员,而湖北从2007年就开始试点从优秀村组织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以激励农村基层干部,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改善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结构。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各地正在加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的精神,大力实施从优秀村官当中选拔招录乡镇公务员的工程,为村官全面打开上升通道。这个通道的打开,将逐渐推进村官的知识化改造,使中国农村社会更好地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当前中国,由于资源因政治、经济、地理等多方面因素急剧集中于大中城市,大量乡村能人赴外打工,很多乡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急剧凋敝,直接负有中国60余万乡村治理之责的干部群体士气给人以每况愈下的感觉。

  因此,中组部今年印发了《关于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的意见》,直接推动这场规模浩大的村官选拔招录工程。

  笔者注意到,在很多省份出台的文件当中,要求今后招录省级公务员,必须使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达到一半甚至是更高。从前年起,湖北就在公务员招录中加大了对基层倾斜的力度,规定省市机关1/3以上的职位要用于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去年这个比例增加到65%以上。今年年初,重庆市出台规定大学生村官两年后考核合格直接转为公务员。

  这表明正在试图打通机关与基层的通道,实现干部人才的良性对流。因此,中国的村官们将获得上升通道,中国的村官也将再一次实现知识化改造,而党政机关公务员群体将在这场规模巨大的基层实践要求中得到提升。(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周志坤通讯员岳组 除署名外)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