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周刊:温州李山村,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冰点周刊:温州李山村,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2)
2009年06月17日 09: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爱国爱乡是一条真理”

  发起重印《李山书》的第一人是瑞安市退休干部胡明合。胡明合是李山村人,今年75岁。小学未毕业的他虽然文化不高,但见过世面,且脑子很聪明。他知道李山有《李山书》和“禁赌碑”,还有“百年办学史”和“百年华侨史”。据族谱记载,村里1912年办了新式小学,这册《李山书》便是当时一位小学教师编写的。但随着近年来离开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些“宝贝”眼看会有被“埋没”的危险。胡明合觉得自己不能眼看着不管,他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重印《李山书》。

  印书首先要有钱。此时村里打算重修祠堂。李山村全村人都姓胡,原有一座胡氏宗祠已年久失修。村里商量决定按族中各房来分摊修建资金,但筹得的款项远远不够。胡明合闻讯后,心生一计:将修祠堂和重印《李山书》两件事搁在一块,以保存李山历史的名义,写信向李山村在海外的老乡募捐。他心想,如果祠堂能够建成,《李山书》也就有望出版。

  事情开始并不顺利。华侨们担心钱捐出去了会被贪污掉。胡明合揣上自己家的屋契,从瑞安跑到村里向乡亲们发了狠话:“祠堂要是盖不起来,就把我家房子给卖了!”加上胡明合又吸取了华侨们的意见,由村里各房推举一人,成立了一个七人管理委员会,又公推其中一位成员负责管钱,所有账目公开。那些华侨们这才放心地把钱捐出来。

  款募齐之后,他自己一头扎在村里专管祠堂的修建,把整理出版《李山书》的任务交给念过师范、现已退休的小学同学胡美英去张罗。好在胡美英也不负使命,以古稀之年,一个人承担起全书的编辑、印刷、出版等事宜。2008年年底,祠堂终于落成。村中已搬到文成、瑞安、温州等地居住的胡姓族人纷纷回村参加盛大的入祠仪式,已定居在意大利、奥地利和荷兰等国的亲戚也派代表前来庆贺,全村男女老少一共到了250多人。这也是李山村多年未见的盛况。而与此同时,《李山书》也得以重新印刷出版。

  趁我们一行到来,胡明合在村礼堂里举行“《李山书》首发式”。与现场刻意制造的热烈气氛对比,台下稀稀落落地坐着几十位村民,几乎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胡明合是主持人,他好像丝毫不受影响,讲话的派头像站在部队队列前做战地动员。内容大意是回顾李山的历史,强调重印《李山书》的意义,表示重振李山村的决心。可惜扩音器出了点毛病,一出声像二重唱,震得人脑袋嗡嗡响。笔者听了半天,听得清楚的是两句话:一是“《李山书》是一部百科全书”;二是“爱国爱乡是一条真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李山人!”

  就这两句话,使笔者对这位个子不高、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胡明合老人刮目相看。

  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李山书》确实是一部内容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从中国历史朝代、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教育军事、风俗礼仪、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记账订约,以及竹木花草、飞禽走兽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书中还专辟“洋货”一篇,介绍当时还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除了日用的“洋油洋灯,洋伞洋巾”之外,甚至还有“显微镜”、“地球仪”之类的“高科技产品”,可见编者的“与时俱进”。

  与中国传统私塾读物一样,《李山书》中也有道德教化方面的内容,如“修身六言”篇中,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书中还包括了汉语修辞知识,如“四声”和“反对字”两篇。

  笔者不禁揣想,上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村的农民,念了这样的课本之后,他们的见识眼界、心性气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这册“中国课本”中,还点缀着一些奇珍一样的篇章,令笔者不胜喜爱。如“药材”篇,开篇便说:

  生芪炙蓍 别直高丽

  东洋西洋 附子炮姜

  西党当归 厚朴香薷

  山楂麦芽 神鶱菊花

  四言句之后,紧接着三字句:

  淡竹叶 金银花

  淡苁蓉 熟地黄

  龙胆草 何首乌

  覆盆子 山慈菰

  笔者念此篇时,仿佛闻见一缕奇异的幽香。这些名字是花朵,是果实,是一根一茎,一枝一叶,教你想起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细心的编者还注上当地俗名:“龙胆草俗名鲤鱼胆”、“月季即月月红”、“凤仙俗名金交剪”等。

  同样别开生面的还有“颜料”一章:

  大红小红 桃红枣红

  品红水红 粉红银红

  金黄姜黄 藤黄鹅黄

  虎黄市黄 杏黄蛋黄

  京蓝毛蓝 品蓝翠蓝

  老蓝宝蓝 洋蓝月蓝

  ……

  这哪里是课文,分明是姹紫嫣红的缤纷花朵从天撒落!笔者发现,这些颜料有一个特点:它们的前缀大多是一些植物或矿物。它们组合在一起时,顿使色彩有了生机,有了活泼泼的灵性;而它们背后是一双中国眼睛。

  笔者很难给这册《李山书》下定义,所有现代中小学教材的学科分类都不适用于它。它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乡土教材。也许可以说,它是一册带有鲜明乡土色彩和时代色彩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如今,已经无从知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些课文的。但笔者却由此悟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薪火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或者说,依赖于庙堂的典籍文化和生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和血肉。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李山村,还有《李山书》也一样承担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的重任,但却鲜为人知。

  据记载,1918年课本第一次出版,印数即达2000册。消息传开,附近山区民众翻山越岭到村里购买,供不应求。该书还成为在校学生的补充教材。之后又重印三次,总印数达1万册,使李山村成为百年来的无文盲村。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温州专员许蟠云来李山村组织民兵抗日。在民兵成立的庆祝会上,一百多名民兵都在签名簿上签上自己的姓名,令许专员大为惊叹,待了解缘由之后,遂命名李山村为“文明村”。

  在《李山书》重版“前言”中,有对编者的简略介绍:胡伯庄,瑞安师范讲习所毕业,任李山国民校长十七年,为解决山区贫困民众读书难问题,特地编写了《簿记适用》石刻本出版。

  而“前言”的最后一句话促成了笔者的李山之行:该书出版时间距今已近百年,但仍有些读过此书的八旬老翁能背出书中的部分段落。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