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台公交改革新规 官员称为百姓花钱不心疼(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成都出台公交改革新规 官员称为百姓花钱不心疼(3)
2009年06月26日 08: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不能简单把交通拥堵全部归结到城市结构不合理

  如果说市场竞争、车辆安全在平时还不能让乘客充分感受的话,公交拥挤便成为乘客最直观的体验。

  公交拥挤,这个市民感受最为强烈的问题,自然成为成都加强公交管理的首要解决目标。

  城市交通,公交优先。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但经常听到并不见得经常做到。私家车日益增加,使这条原则愈来愈被淡忘。

  城市结构不合理是城市交通面临的最大瓶颈。但李春城认为,不能简单把交通拥堵全部归结到城市结构不合理上,而是要在交通管理上多下功夫,“香港,地盘不大,但人家的交通管理得不错啊。”

  李春城认为,在道路设施的设置等一系列问题上,一定要勇于否定自己,尽快制定公交高峰期缓堵的方案,速见成效,取信于民。

  为了缓解高峰期拥堵,从6月15日开始,成都市公交集团将原来每一条线路在发车时预留的20%车辆,减少到5%,从而增加15%的运力投放。并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新增1000辆公交车的运力投放。

  在增加高峰期发班数量的同时,交管部门还启动了公交专用道建设。目前,市区一环路和蜀都大道两条已设有公交专用道,下一步还将在二环路建设公交专用道。同时,为了让专用道形成网络,还将于高峰时期在一些重点道路开设临时公交专用道。

  “目前,我们的公交车速度在13公里/小时左右,如果专用道形成网络,公交车速度可达到20公里/小时,基本可以做到市民方便快捷出行。”成都公交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郭强说。

  为进一步减轻城区交通压力,6月17日,成都交管部门首次在交通高峰时段在城区四大路口实行高峰禁入,以达到缓解拥堵的目的。当天,城区原交通高峰热点片区的拥堵情况大为缓解,早上的交通高峰提前近半小时结束,城市公交提速明显。

  交通管理是一方面,公共交通投入则是另一方面。

  客观来看,成都市近几年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前年和去年,仅在车辆投入上,成都市财政就为成都市公交集团购买了1700多辆新车,除去淘汰500多辆旧车,净增加1200辆公交车。

  公交车燃烧事件后,成都将在今年9月底前和明年分别再投入1000辆公交车。

  “这2000辆车投入到位,基本可以满足中心城区的公交运力。”胡庆汉介绍说。

  除了运力不足,公交车停车难、加气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成都公交。胡庆汉说:“根据‘公交20条’,今年内就要开建4个公交场站,两个保养维护场站,年底前要建16座加气站。这些固然需要大量投入,但能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公交服务。”

  今年年底前,成都将新开通20条支线公交线路,确保地铁1号线明年10月运行,2号线2012年建成,4号线明年开建……

  这些改革的背后,是对公共交通巨大的财政投入,“公交20条”被外界称为成都市不计成本改善公共交通的措施。有人测算过,光2000辆公交车,就需要10个亿的投入。而公交场站的土地征用加上建设费用,又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再加上安全协管员等支出,成都在公共交通方面投入的力度前所未有。

  当然,这样大的投入也让一些人感到疑虑:一个城市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单单对公共交通进行这么大的投入值不值?

  “财政向公共服务倾斜,为老百姓花钱,政府不应该心疼。”对此,李春城书记说。

  “公交20条”为公交改革开良方

  早晨八九点,走在成都街头,一辆辆公交车穿行而过,车上仍是满满当当赶着上班的市民。这样的场景,几乎中国的每一个大城市都很常见:急剧扩张的城市和人口,超负荷的公共交通……

  “在这些场景的背后,是财政长期对公共交通的欠账,公共交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交通管理严重滞后。”一名交通领域的专家表示,“成都‘公交20条’的意义在于,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和发展制定了长远规划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以加大财政投入作为保障。只有投入有保障,市场有竞争,管理跟得上,公共交通才能满足市民安全、便捷出行。”

  27名乘客的生命再也不能挽回,这是一场悲剧。但如果27条生命的失去,不能换回人们对悲剧原因的探索,并防止下一个悲剧的发生,那才是最大的悲剧。

  6月22日下午,9路公交车天回镇站,7名乘客像往常一样等待着开来的公交车。这些乘客都知道公交车燃烧事件,他们说,成都公交已得到改进,相信那样的事不会再发生。

  这,或许是告慰死者最好的方式。(记者 闵捷)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