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大规模征集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兵役(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首次大规模征集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兵役(2)
2009年06月29日 11:41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退役大学生士兵话得失

  关键词:成熟 补课 优惠 样本

  22岁的李高杰看上去很壮实,他说这是在部队摸爬滚打训练的结果。提起自己的战友,他停顿了几秒,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李高杰是清华大学土木系学生,2005年入伍,2007年11月退役返回清华大学,重新读大一。在刚返校的半个月里,李高杰几乎天天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又回到部队。“我还想回到部队上去,特别特别想。”李高杰对记者说,“部队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地方,每天就是训练、学习、劳动、吃饭、睡觉,没有别的;士兵之间的关系也很好,人际关系很简单。而在清华,压力特别大。”

  很显然,李高杰“收获”的是战友之间的纯真与友谊。采访中,来自不同大学的退役大学生们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在部队最大收获是培养了良好的集体观念、团结友爱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

  当然还有许多具体的收获。2007年底,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张维思从军营回到校园。两年前,刚上大一的张维思报名参军,在部队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回到校园后按照学校当初的承诺顺利“专升本”,改读本科一年级。与张维思同年入伍的8个同学,有7个返校继续学业,另外一名女生则直接考进了军校。一个更加令人欣喜的变化是,经过8年探索实践,各地对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种种优惠“举措”,在2009年终于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

  两年前,张维思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高考只考上专科,让他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是两年军营生活焕发了他对学习的信心。在张维思看来,这种转变对他个人影响深远:“部队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那里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标签,没有出身,只要适应能力强,能力提高快,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到部队当兵有得有失。对清华大学化工系的肖丁宜而言,最大的“损失”就是:上课已经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当兵两年回来,专业课都快忘光了。对此,许多退役大学生也有大致相同的解释:当兵就短短两年时间,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到部队中去;在部队上你还抱着专业书籍不放,那就有点儿把自己当外人的感觉,很难完全融入集体中去。

  关于“补课”,北京大学学工部部长马化祥明确表态,院系可以做些工作,但不会专门“开小灶”。退役大学生们对此反应平静:当初入伍时从一个普通学生成了一个普通士兵,现在又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一个普通大学生,学业上谁也不会伸手要“额外的优待”。

  2009年6月,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参加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的主题歌舞《骄子从军》上演,包括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大学生在内的首都各界人士3000多人次观看,并给予好评。《骄子从军》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位在校入伍大学生高明的事迹为素材,反映当代大学生士兵携笔从戎、精武报国的心路历程。

  显然,高明已经成为大学生入伍进而在军营茁壮成长的一个样本:男儿有志挥金戈,他从“普通战士”到“导弹精兵”,一年就掌握了许多专业技能;从“三好学生”到“合格战士”,以顽强的意志实现人生的跨越;从“优秀士兵”到“优秀党员”,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成长进步的最大动力……“大学毕业后去当兵,不光是为了保家卫国、奉献青春,还为了锻造自我、历练青春。应征入伍对于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一个全新的人生平台。”宁波大学许多退役大学生士兵在说这番话时,目光中多了一些坚定与成熟。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