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成都样本:2天5场新闻发布会(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成都样本:2天5场新闻发布会(2)
2009年07月13日 09:3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两日内的五场密集新闻发布

  9路公交车为什么会起火?车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成都市公安局迅即成立了“6·5”专案组,找到了当天乘坐过这辆车的所有人员,确认了每一名死者的身份,相关调查工作随即展开,上上下下600多名警察投入侦查。他们搜集筛选现场残留物近3吨,提取各类检材400多份,收集“天网”和加油站监控录像资料5000多个小时,筛查各类信息数十万条。

  公安机关初步认定,此次惨剧是一起故意放火案。

  伤员得到有序治疗。但就在这时,一场更大的危机开始在成都蔓延。

  有关这场大火的各种说法迅速传遍全城,又通过互联网传向全国。各种传闻通过不断传递开始暗暗发酵和放大,其背后暗藏着的是民众不安的情绪。

  最早的版本是说大火烧死了上百人;接着,有人怒指公交车司机不开车门,最早逃跑;随即,关于这辆公交车没有配备任何安全设施的传言广泛流传……

  很多人接到了亲友类似的电话:千万不要再坐公交车了,马上还会出事!

  开始蔓延的恐慌和愤怒的情绪,把当地政府再次抛上风口浪尖。经过去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今年5月11日当地发现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成都市委市政府对“信息透明”已颇有心得。在9路车燃烧现场,李春城就特别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成了成都应对这场危机的一项基本原则。

  事发后,成都市委宣传部及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人员赶到现场时,那里已聚集了大量媒体记者。为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布信息,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在现场举行。

  上午10时40分,成都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毛志雄发布了这一事故的基本情况。当时,事故现场还在清理和救援中,政府给出的是“死亡20余人”的基本信息,同时澄清了网络和坊间流传的“公交车属于自燃”的说法。

  这尽管不能解答民众所有的疑问,但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了民心。

  下午2时50分,守候在电视、收音机、互联网前的民众,再次得到了他们迫切想了解到的信息:成都市举行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最新最准确的伤亡数据和伤员营救的最全面情况。

  这天晚上11时20分,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召开。此时,从全国各地赶到成都的媒体已超过40家,记者挤满了发布会现场。

  针对“公交车司机逃离了现场”的传闻,发布会披露了当事司机积极救人并发动附近群众参与救援的调查结果。

  也就是在这次发布会上,市交委负责人通报了事故车辆车型、用油等情况,向记者展示了事故车辆油箱、发动机完好的勘察照片。这辆公交车油箱里剩余的柴油没有发生燃烧,发动机也没有燃油泄漏,“车内燃烧的汽油并非来自公交车”。

  事件真相展现在了公众面前,事后的调查证明,大多数不实传言,正是止于当天连续举行的三次新闻发布会。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下午4时30分,第四次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看到了在废墟中找到的安全锤残迹照片。

  一个个疑问被解开,摒除了所有传言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9路公交车为什么会起火?车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6月7日深夜11时,成都市召开第五次新闻发布会,9路公交车燃烧重大事故调查组技术组副组长何建生被授权发布“有人携带易燃物品上车,不排除过失或故意引发燃烧,但可以排除爆炸引发燃烧”的初步调查结论,市交委负责人通报了加强公交车安全保障的六条具体措施。

  随着事件轮廓的逐渐清晰,公众不安与恐慌的情绪得到缓解。

  面对网民“十问公交”的尖锐质疑

  事发第三天,一辆8路公交车上,因一女子尖叫“有味道”便引来乘客纷纷夺窗而逃。半月之内,竟有数辆公交车因这样那样的“惊动”导致乘客砸烂车窗玻璃。

  事故引发的对公共交通的信任、管理品质、发展希望等问题的种种关注,绝不是几场新闻发布会就能解决的。

  像诸多大城市一样,成都的公交车同样存在挤、堵、慢问题。9路公交车的惨剧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公交车长期处于高峰期拥挤的状况?公交车超载为何有国标撑腰?公交车为何坚持垄断经营、不能让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公交车为什么投入不够?网友针对“6·5”事件写下的《十问公交》长帖,公共交通的政府投入、行业管理、交通配合等一一被拎出来拷问。

  成都是西南经济文化中心,近十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城市规模增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据统计,2000年,成都市的总人口突破了1000万,2008年底已接近1125万。再加上流动人口,成都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超过2万人/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与此相对应的是,2008年成都的公交客流日均达到270万,同比增加了40万。

  从2002年以来,成都在实施旧城改造的同时,着力进行了立体交通建设,三环路、绕城高速,“五路一桥”相继建成通车,城区内下穿隧道、跨线立交也日渐增多。为解决眼前和未来的难题,成都市还于2006年开始了地铁建设。这些,似乎赶不上这个有“私车第三城”之称的城市每天增加上千辆机动车辆的速度。一些干道的改造和隧道跨线建设工程,也加剧了交通的压力。

  交通拥挤问题,成为这个城市的心病。

  近年来,成都确实在努力加快公共交通的发展。在网民发出“十问公交”尖锐疑问之时,一场同样深刻的反思和讨论,在成都党政部门内部展开了。

  “无论这起事故原因如何,责任最后怎样认定,都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汲取这起惨痛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切实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加强公交安全管理,切实改善交通出行条件,确保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全力以赴打造最安全便捷的成都公交。”6月7日,在去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看望伤者后,李春城说用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对工作作出了安排。

  一些细心的人观察到,“6·5”事件之后,成都的公交发生了一些细小的变化:

  每辆公交车的安全锤从原来的四把增至七把;空调公交车增加了安全锤,增设了活动窗等安全措施;5000辆公交车播放逃生知识动画片……这些变化的背后,孕育着一场关系更为深远的改革。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