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12万大学生入伍(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军队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12万大学生入伍(2)
2009年07月31日 11: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当大人物之前先做好小人物

  良好的教育,青春的年华,对未来人生的憧憬……这些决定了这批大学生能够在军旅生涯中获得应有的价值实现。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正确把握面临的挑战,同时实现超越。那么,我们关注和思考哪些问题呢?

  第一,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找到正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大学生到士兵,是否存在落差?存在,也不存在。

  讲存在,主要源于传统观念和做法。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我们社会形成了很强的重形式的评价机制。同时我们社会又经历了很长的精英教育阶段,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成为国家干部,从军到部队也自然成为军官,社会是这样规范的,人们的价值观也停留于此。

  讲不存在,随着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过程仅仅化作从事较优越社会职业的基础条件,而非必然。加之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

  同时,从职业意识上看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尤其随着士官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推行新的士官制度,我军的职业化色彩愈来愈浓厚,从军当兵也将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选择,其间同样存在着成就事业、成就人生的阶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从军与从事其他职业在许多方面并不存在质的差异性。

  可以说,要保证放平心态,调整姿态,对自己、对已经作出的选择有正确判断很重要,唯此才有希望弄清自己的方位与前进方向。

  简单地说,你想做大事,当大人物,但在做大事之前,你必须先做好小事,在当大人物之前,你先做好小人物,可能未来你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但在这之前,尤其在现实情况下,你必须先当好士兵,只有当好了士兵,你才可能成为将军。在部队总体而言,“超女”式的人物产生出来的概率相对小得多,只有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并适应之,才会通向坦途。

  改变规则前你必须先适应规则

  第二,适应规则,进入角色,以务实扎实的行为成就未来。一般而言,大学生入伍最难的是适应军队的职业规范和行为规则,因为只有适应了与社会存在较大差异性的规则,才可能进入角色。所以,大学生进军队这一特殊集团,对自己将担负的职责及其职业特征、职业要求必须尽快了解和适应。

  每一个集团或职业都有其特有的规范与规则,尤其是军队更有其鲜明特色,包括纪律是严格的,命令是刚性的,牺牲是天然的,等等。

  具体来看,社会已经进入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但军队在宽容多元的同时,更强调和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价值观。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地方已经进入鼓励和张扬个性的时代,军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更强调和突出集体意识、组织意识,强调集体重于个体,个人服从组织。在地方你是否牺牲奉献,全在于自己,而在部队便赋予了一定的强制性。比如,面临死亡的威胁,你是冲上去还是逃避,对于社会大众来讲,取决于自己的道德感,因为法已经赋予我们紧急避险的权利,然而全社会惟一没有这种权利的是军人。即使你明知前面是死亡,只要军令下达,必须扑向死亡,这既是道德的倡导,也是法的迫使。

  正因为此,进入军队后,即使你深感某些规则的“陈旧”,但在没有更易前,你还必须按规则去做。也就是说,你想改变规则,但改变规则前你必须先适应规则。

  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

  第三,正确感知并把握我军履行新使命的时代脉动,找到自己与军队建设需求的最佳契合点。

  一个青年人有多高的精神境界和多大的胸怀,决定着成就多大的事业。其途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修养;另一个是主动和真切感知时代脉动,把握国家与军队建设的发展步伐,找到与自己之契合点,融于其中。后者从阶段特征上讲,更直接,更突出。

  其实,这一规律已经被印证,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能力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因而相当多的青年并没有多大成就,至少“文革”期间是这样。由于改革开放,我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才得以解除,潜能得到激发,于是一批批英才脱颖而出。这就决定了大学生们要想成就未来,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和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与我军承担的使命任务结合起来,并与之同频共振。

  12万名大学生入伍:加入者与管理者追寻的最大公约数

  从政策面来看,国家和军队已经为大学生开出了较为优厚的条件,但要保证这一战略决策取得理想的成效,需要从几个方面作出努力,或者说寻求若干方面的最大公约数。

  大学生入伍不仅仅是军队的事

  第一,思想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吸收大批学生入伍,需要我们从战略上进行全面认识,这原本就不仅仅表现为改善部队兵员素质的举措,同时也是提高全民国防观念,尤其是提高青年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举措。

  由于历史文化与军队特质的原因,军人的人文素养不是太为社会所认同,旧社会讲的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因此有知识者不当兵成为一种传统。

  从军队的特质来讲,很长时间里士兵是角力,角智是指挥员和决策者的事情,再加上我国的大学教育快速发展不过是改革开放30年之后半期的事,不可能有更多人脱离开经济主战场到军队中来,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人才需求,对我军来讲也不是很久远的事情。种种原因,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士兵文化素质基本维持在一个较社会主流层级偏低的状态。因此,虽有军人在边境作战、抗灾救灾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烈的政治素质和牺牲精神,但认同度并不是很高。

  有了这次大学生入伍当兵,若能持续若干年,真正使大学生成为士兵队伍的主体,那时军队履行新使命能力必将大大增强,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得到大幅提升。这原本就是提升军事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全军上下只有从这样的高度看待大学生入伍,才能够以更强的责任感去对待,并将事情做到更好。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