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青年要求政府公开信息被当成间谍(图)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河南一青年要求政府公开信息被当成间谍(图) (2)
2009年08月03日 15:13 来源:大河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

  信寄出后有些单位怀疑我是间谍

  记者:申请书寄出后有反应吗?

  王清:反应超出我想象。申请书是在2008年12月30日全部寄出,到1月4日,就不正常了。一些收到申请书的单位问我是不是间谍,把我当成了间谍,认为我在收集情报。家门口也突然出现一些陌生人,晃来晃去,打听我的情况。我告诉邻居,再有人打听,让他直接去我家。还有把我当成要账的,什么反应都有。

  记者:你怎么应对?

  王清:意识到危险,我立马采取两个措施,一是给新华社联系,请求帮助,另外给市委书记、市长写信,向他们陈述我为什么这样做,告诉他们我受到的压力。

  我也安慰自己,我做的不是坏事,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如果连我做这样的事都容不下,这个社会就有问题了。

  记者:有效果吗?

  王清:信寄出不久,市政府的一个人给我联系,说:“领导已经知道了,理解你的行为,不用担心。”我内心才镇静些。这之后,也没有人到家门口再转悠了。

  记者:当时为什么不直接向各单位递交申请书?这样或许可以直面陈述,减少误会。

  王清:我尝试过亲自送申请书,但被骂了出来。到第一个单位后我说我是来申请信息公开的,接待领导说:“球信息公开,这里没有什么信息可公开。”认为我在无理取闹,把我赶出来。

  4

  没有实质内容的回复让我很不爽

  记者:在规定期限内,有单位回复你吗?

  王清:根据规定,从收到申请书当天算起,15天内被申请单位就要给出答复,在这个期限内有18个单位给我回复。不过,他们回复我的内容,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全都是无效的,没一份完整回复我申请公开的信息,特别是涉及财政资金花费、人员超编、单位车辆及司机支出方面,不是避重就轻,就是“没有公开依据”,没有实质回复内容,让我很不爽。

  记者:能否举个例子?

  王清:比如南阳市工商局宛城分局,对我的“财政资金花费、人员超编、单位车辆及司机支出”信息申请,答复说这属于内部管理事务类信息,没有列入政务公开范畴,暂时不能公开。他们给我的回复书连单位公章都没有。

  记者:那你怎么办?

  王清:我只能认,自我安慰一番。其实这些单位已算不错了,在法定期限内好歹回复了。可气的是更多单位在期限内没有任何回音。

  记者:这些单位你也自我安慰解脱?

  王清:我可不会再妥协。当时我就想,既然行动就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得进一步行动。如果单位对申请无动于衷,可以行政复议、打官司和投诉。我开始采取这些手段,投诉的投诉,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

  记者:结果如何?

  王清:结果还不理想。一些单位又在规定期限内给了我回复,但有些单位还是对行政复议决定书置之不理,不回复我,我又开始打官司,对二三十个单位进行了起诉。

  记者:这次都有回音了吧?

  王清:经过这一折腾,才最终都有了回音,不管答复内容怎么样,都给了我一个结果。我拿到最后一个回复是在7月初。

  5

  我不是钻牛角尖,是在推动社会进步

  记者:通过和这么多单位打交道,你有什么感触?

  王清:申请中我发现,越是级别低的单位,申请信息公开越难,到了市直单位,事情就好办了,能从观念上接受我的行为。

  记者:这件事你付出了多大代价?

  王清:很大。半年收入没有了。这些事都是我下班后进行的,下班比上班还累,经常熬夜到凌晨3点。行政复议或起诉,我还要搜集证据写材料,累得够戗。家人也提心吊胆,不支持。

  记者:有人认为你太钻牛角尖了。

  王清:我不是在钻牛角尖,我的问题都是合情合理的,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并且也达到了。通过个人力量,南阳政府部门意识到,一些信息不能再对老百姓瞒着了。前两天有朋友向一政府部门申请公开一个信息,很容易就实现。

  记者:《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一年,你觉得它在现实中作用大吗?

  王清:作用大是大,不过也有漏洞,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有点“无能为力”,拿被申请单位没办法。比如一些政府部门倾向于以国家秘密为由不公开有关信息。起诉到法院后,由于保密法的效力等级高于条例,法院也没有办法。

  记者:你觉得怎么完善?

  王清:我觉得应该再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来细化,现在条例的规定太模糊。还有就是赶快修改保密法。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王清:打算继续为追求信息公开努力,争取让政府部门公开更多的东西。不过通过这件事,看到自己还有点不成熟,太幼稚。我会总结自己的经验,在申请时会更稳重。 (河南商报)(商报记者 王向前 文/图)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