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回忆开国大典激情难抑时刻(图)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亲历者回忆开国大典激情难抑时刻(图) (2)
2009年08月04日 08:31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张再。
朱敬德。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新中国第一次阅兵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在天安门上空。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代表54个民族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最终胜利。

  新中国的第一次阅兵随即开始。在聂荣臻的陪同下,朱德站在敞篷车里进行检阅。

  朱德大声向战士们问候:“同志们辛苦喽!”

  “为人民服务!”

  海军部队、骑兵部队、炮兵部队、坦克部队整齐排在长安街两侧接受检阅。车子驶过观礼方阵时,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不少后面的人一次次地跳起来,试图看个痛快。

  阅兵式由两个海军排为先导,由东向西走过主席台。他们一出现,广场上便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不仅因为海军是我军新的兵种,也因为他们服装特别——蓝白色基调,明显区别于绿色和黄色的军装,还有大檐帽、水兵帽、飘带,这些都是海军特有的。

  步兵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全部背着“三八大盖”齐步前进。炮兵师内容最丰富,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种炮排成一字横列,炮口向前。战车师方阵中,装甲车或坦克两三辆一排,一列列驶过主席台。骑兵师分白马连和红马连,按马的颜色分开接受检阅。天上17架飞机自东向西飞行。

  朱敬德看不见前面的情况,只能隐约听见从扩音器里传来的雄壮歌声和坦克驶过时履带隆隆的巨响——欢呼声实在太大了。他只能不停地鼓掌,表达无比激动的心情。

  飞机编队飞临天安门上空时,人们兴奋得摘下帽子在空中挥舞,将报纸等物抛向天空,仰着头向天上张望,大声欢呼,声音把飞机的隆隆声都盖过了。

  张再个子小,排在了观礼台最前面,这些情景基本都纳入眼底。当功臣号坦克作为机械化部队方阵的军旗指挥车驶过后,100多辆中、重型坦克紧跟着接受检阅,让所有观礼的人大饱眼福。

  3个小时后,新中国的第一次阅兵结束。

  “同志们,前进”

  群众游行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但是丝毫不影响人们的热情。天空放起了礼花,天安门城楼的灯渐次点亮,还有探照灯的光束从天空交叉划过,一次次地把人们兴奋的神经挑拨起来。

  游行的人们有的举着自己用纸糊的党徽、五角星,有的挥舞着彩旗、标语,有的点燃火把,有的点燃纸灯、纱灯,高呼着“毛主席万岁”走在队伍里,整个广场的灯火红成一片。

  朱敬德回忆,因为人们都想亲眼看看毛主席,到了天安门城楼前全部放慢速度,抻着脖子瞪着眼睛向上看,导致城楼前这段路发生堵塞,扩音器里不断传来“同志们,前进”的呼喊。朱敬德认为,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是希望游行队伍尽快向前走,缓解拥堵;另一方面也是在鼓励人们群众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走到城楼前大家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就会回应‘同志们万岁’,像日常打招呼一样,很亲切。”朱敬德说。他印象很深的还有纺织女工的妆容,“女工人的妆化得很奇怪,红的红、白的白,看着有点土气,不过脸上的喜悦是很真实的”。

  张再一直站在自己的位置,直到看着游行晚上9点多结束。他看到那一片“红光”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流走”后,才和同事意犹未尽地离开。此时,他才发现,嗓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喊哑了,手掌也拍麻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开国大典后,张再一直从事外事工作。1989年,我国与北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谈判建交时,他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独立自强的珍贵”。

  1989年,时任驻澳大利亚联邦大使的张再被派往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与主权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谈判建交事宜。“当时的任务是与他们建立领事级外交关系,比大使级外交关系低一个层次”。

  这是一个刚刚独立的小国,谈判开始后,对方代表要求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即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对方的理由是,只有建立足够数量的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他们才能申请加入联合国,享受联合国的气象预报资源,而这是他们依海而生的国家的生命保证。

  “那位老兄陈述完理由后,眼里含满了泪水。

  我一下就受刺激了,想到了当年我们受的那些苦,回忆起我们当初盼望独立富强的心情,我当即决定回国汇报”。

  张再回国后,向中央汇报了谈判的情况,并且提出应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央同意了。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建国三周年时,邀请了当时兼任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大使的张再前往观礼。

  “这个国家只有10万人口,当天几乎所有人都划船赶到首都所在的岛屿参加庆典。”张再说,他们的建国庆典是总统先致辞,然后是各个外交国代表致辞。每一次致辞完毕,都会有民众到场中央跳舞。

  “根本没法用语言形容,看他们高兴的那个样子,我心里也激动极了。我深刻体会到了独立自强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本报记者周宇)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