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原国家科委主任:拨乱反正开拓科技复兴之路(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追忆原国家科委主任:拨乱反正开拓科技复兴之路(2)
2009年08月21日 14:47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冲破禁锢 推动科技改革开放

  文革中,科技方面的对外交流基本中断。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长期极左思想的影响,外事工作还十分敏感,很多工作人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工作不积极。

  担任国家科委主任之后的方毅同志积极推动对外科技交流和合作。1978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一次外事工作会议上,方毅明确指出:“我们现在不是怕做外事工作,而是要做好外事工作。”

  1978年8月,第一次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方毅提出要解放思想,迈开大步,全面开展对外科技活动。会议还讨论和拟定了一批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包括科技人员对外通讯和与外国科技人员接触的规定,对外交换科技书刊的规定,对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交流管理的规定等。

  “这是大胆冲破禁锢之举。”当时负责外事工作的吴贻康在其回忆文章中这样评价。

  这次会议所拟定的规定得到了国务院的支持,后以国务院和国家科委的文件形式下发,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外事工作的开展。

  经过3年努力,我国对外科技合作有了重大进展,先后与西方10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建立了与西方国家的官方科技合作关系。

  吴明瑜介绍说,方毅十分强调科技国际合作中的平等互利,他常说,“如要宝中宝,就要珍珠换玛瑙”,“国内接待不好客人,出门就没有好主人。”这些话,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科技工作的名言。

  有一件事叫吴明瑜记忆尤深:1978年11月,方毅率科学代表团赴德、法等国考察访问,商谈科技合作。一个星期六,德方安排代表团去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参观。但这时代表团成员之一、两弹元勋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接到德国老师的电话,邀请她共度周末。一边是恩师的邀请,一边是政治意味很强的参观活动,何泽慧感到很为难。方毅知道此事后说,你就去看望老师吧!老师年岁已高,见一面不容易。当时,外事工作中规定“二人同行制”,即一个人不能单独活动。何泽慧问方毅,应该怎么办?方毅说,你是在德国留学的,与老师交流也不用翻译,你自己去就行了。

  这件事当时在德国轰动一时。德国著名媒体《明镜》周刊派记者全程采访。原因是:一个中国代表团成员不去“朝圣”,而且还“单飞”。“这样一件事改变了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吴明瑜感叹道,在外事交往中,方毅敢破禁区。

  1983年,方毅组织召开了中美科技政策论坛,这在当时也是“开天辟地”的。吴明瑜说,以前,政策的制定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件神秘的事情,现在请外国人来参谋。

  扩大派遣留学生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封闭多年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开始,开启先河的是科技界。

  当是,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但有些同志对扩大科技教育领域的对外交往和开放心存疑虑,特别是在派遣留学生问题上。

  方毅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和执行者。1978年12月26日上午,方毅在北京接见了首批赴美访问学者团全体成员。当晚,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和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亲自到首都机场为访问团送行。如此高的规格,让大家感到此行意义非同寻常。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访日归来,和方毅同志商谈科技教育对外开放问题。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应当大量派遣出国留学生,到发达国家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那时,正在国外学习的公费留学生总数不足千人。小平同志问方毅:“每年派一万人怎么样?”

  方毅完全赞成小平同志的提议,但有些部门的同志却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数额不能太大,而且应多派年纪大的访问学者,少派青年学生,理由是年青人的世界观还不成熟,容易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有些人还提出,中国有这么多专家,为什么还要派出去学?

  “小平非常不认同这些观点。他说你们要承认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就要承认中国的科技教育也是落后的。年青人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为什么不能派?”吴明瑜说。

  “接下来对于选修课程也有争论。”吴明瑜说,有些人提出,自然科学可以去学,社会科学不必去学。派出学自然科学的人也不要上外国大学里的社会科学课程。为此,方毅立刻安排有关同志调查麻省理工等学校课程的设置情况。调查发现:发达国家安排留学生的课程除自然科学外,还有语言和音乐等文化修养课程,在社会科学方面主要是经济和管理,此外有的还开设“苏联的共产主义”之类的课程。

  方毅说,“让学生了解比较一下西方怎样看待苏联的共产主义有什么不好呢?”于是决定,出国留学生还是按照所在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时规定,留学和进修人员在海外获得的奖学金应同公派学生一样,扣除自用的400美元生活费外,其余一律上缴。

  吴明瑜说,“这项规定不但引起了留学生的思想波动,一些外国机构也提出了异议。”德国洪堡基金会的代表就提出:我们资助留学生是出于人道主义援助,如果你们嫌多,我们可以减少。同时,一些留学生也来信反映这一规定的不合理处,因为经济条件限制,他们无力正常与外国朋友交往。

  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此给方毅来了一封信。信中提出,如果学生部分经费上缴属实,必然使将来派学生出国的这条路受极大打击。经方毅反复协调,小平同志一再批示,这个问题才得到妥善解决,留学人员在海外获得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全部归己。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