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他的“青春中华”(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李大钊与他的“青春中华”(2)
2009年09月02日 13: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寄望青年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领着一个高个子青年来到位于红楼的图书馆,想找份工作。通过交谈,李大钊觉得这个青年言谈、见识非同一般,就安排他当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在北大期间,毛泽东一边工作,一边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想找名流请教。可是据他后来向斯诺回忆说,“大家都不理我”,“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话。”而当时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的时常登门请教,却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

  多年后的1949年,中央领导机关自西柏坡进入北平,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30年前我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他是我真正的老师。”

  李大钊一直被认为是青年的挚友和导师,“他对青年的关心和帮助,应该正是从《青春》开始的”,朱成甲说。

  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说,能够担负再造青春中国重任的必定是青年,因为只有青年才具有青春的活力。他说,中华民族今后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中国的希望不在保留以往衰落就死的颓败中国,而在于创造未来充满生命活力的青春中华。

  那么,青年怎样才能担此重任呢?

  李大钊认为,青年一方面应当不断摆脱已成的各种观念的束缚影响,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应当放弃对金钱、权力的追求,摆脱机械生活的负担。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有“回天再造之精神”,有“拔山盖世之气魄”。

  在李大钊看来,青年需要冲破的束缚包括自我的束缚和客观现实的束缚。前者主要是指使人苦恼,使人堕落、消沉的种种庸俗欲望,而后者则是指“历史之积尘”。他说,这二者都足为青年所累。如果能摆脱这些束缚,青年就能有特立独行的气概,就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昂头阔步,乘风破浪,就能有优美高尚的生活,有无尽的青春。

  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这就是通往青春之道,青年应沿着这条道路,“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李大钊是这样号召青年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李大钊一生清廉。北京大学当时(1918年)规定,教授每月“初级为240元,随后可以加到280元”。这样待遇,按当时普通生活标准,至少可以供养四五十口人的生活。但是李大钊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是接济贫困学生。

  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常为生活费发愁。最后,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关照会计科说: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难为无米之炊”。

  近代史上的完人

  在撰写《青春》时,李大钊还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论和主张,对于中国革命同样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化进程遭到了一个大的挫败,国内一度弥漫着非常严重的悲观主义和厌世主义情绪,不少青年陷入颓废甚至自杀。

  “《青春》对于反对当时和以后青年中的消极思想,促进他们的精神自觉,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朱成甲说,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理想主义,迫切需要乐观主义,迫切需要思想上的强者。

  李大钊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主张时,中华民国成立已近5年。经过将近5年的实践,辛亥革命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的问题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朱成甲认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论,对于中国历史的新贡献,就在于它弥补了中国之前民主革命中的某些不足。

  “‘青春中华’与孙中山原先提出的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对中国旧传统、旧势力采取了彻底破坏的不妥协态度。它认为一个理想的青春中华的诞生,只能在旧的白首中华死亡的基础之上。”朱成甲说,这种以彻底破旧为前提、为使命的理想主义,比之孙中山原来的那种新旧合一的理想主义,“明显地前进了”。

  年仅27岁的李大钊之所以能写出《青春》这种有思想高度的文章,“与他的独特性是分不开的,”杨琥说。

  李大钊早年就读于袁世凯创办的北洋法政学堂,一度拥护袁世凯。后来信奉过康梁的改良主义。到日本留学后,由于结识了章士钊等人,受其影响很大,转而支持革命民主主义。回国后又追随陈独秀、胡适,从事新文化运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率先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他一个人身上连贯地反映了20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和主要社会思潮的变迁。可以说,在其同时代人中还有第二个。”杨琥说。

  李大钊一生朋友很多,论敌、政敌亦不少。然而,他的论敌可以攻击他的信仰、言论、文章,但不会攻击他的人品;他的政敌,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不敢攻击他的人格。胡乔木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完人”。

  1918年,李大钊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就得益于章士钊的推荐。按照李大钊当时的资历,是进不了北京大学的。但章士钊对他的才能非常赏识,大胆推荐,而当时蔡元培校长居然“一说即行”,也同样是了不起的胆识。

  进入北大的李大钊没有辜负二人的赏识,很快就置身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但标志着他正式投身到这个阵营的,还是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文章——《青春》。两年后,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