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60年:从第一炉钢到21世纪绿色钢厂(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钢铁工业60年:从第一炉钢到21世纪绿色钢厂(2)
2009年09月25日 10:56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技术引进:中国也能造出优质钢材

  20世纪60年代中期,动荡的社会使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举步维艰。更加严重的是,我国生产板材的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家电、轮船、汽车等工业所需要的板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50年代时,中国从前苏联引进了一些设备放在鞍钢。但是到了70年代,这些设备就远远地落后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每年还要进口五六百万吨的钢材,花了很多外汇。所以,当时周恩来总理就建议在武汉地区建立一米七轧机。”中国钢铁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说。

  1974年,武钢从原联邦德国、日本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一米七轧机系统,引进费用将近40亿人民币,是当时最大的引进项目。

  这是一次全盘引进。除了建厂房所需的水泥钢筋是国产的,整个设备,甚至连一颗螺丝钉都是在国外生产好再运到中国来根据图纸组装起来的。那时候,计算机的性能远不比现在,当计算机空运到武汉后,工人们已从机场到仓库修建了一条很平坦的路,汽车里面加上减震装置,仓库里的温度湿度都已检测到位,才把这台“宝贝”放进去。

  1978年12月12日,一米七热轧机正式试轧。在场的全体工人都感到无比兴奋。当一块钢在机器上走过来时,很多人都跟着一块儿走,直到钢卷上卷、卸下来。热轧机一次就试轧成功,现场响起工人们一片欢呼声,也创造了世界轧钢史上的奇迹。

  然而,1981年正式投产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前工序与一米七轧机生产要求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因为我们确实对这套设备的掌握和管理不行,水平差距很大。日本人就不相信中国人能管理。他们说这套轧机要像这样下去,不到3年5年就会变成一堆废铁。”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钢第一副经理、总工程师张寿容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中国的科研人员能否熟练使用计算机这样的“洋设备”,如何消化引进的技术、培养自己的人才?武钢人经过努力终于战胜了这个挑战。

  这套设备的数模是按照轧制厚的钢板设计的,但根据当时国民经济的需要,必须能够轧制出薄板。武钢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研究计算,终于成功地改造了“洋数模”,并对计算机程序做了16项改革,轧制的钢种从十几种增加到了60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米七工程的建设拉开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序幕,中国开始有了第一套现代化的炼钢设备、热轧设备和冷轧设备。”吴溪淳说。设备的引进开创了我国冶金行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先河,改变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品种结构,提高了我国钢材的自给能力,有力地支撑了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全电脑操控:难以置信的数字化炼钢

  1978年12月23日,在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的滩涂上,随着一根钢桩“咣”地一声落下,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建设的帷幕拉开了。这个临海而建的钢厂,设计规模为年产钢、铁各600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立项。

  70年代的中国,炼铁高炉多是几十到几百立方米的中小高炉,能源消耗多、污染大、产量少,轧钢方面,除了武钢的一米七轧机以外,不少钢铁企业还是在陈旧落后的设备上生产着,钢铁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小平同志1978年考察了日本新日铁钢铁公司。当他看到人家已经是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钢铁生产,而我国起码比人家落后了20年的时候,他就指出中国必须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才能使我国钢铁工业较快地发展。”吴溪淳回忆道。

  然而,从打下第一根桩到1985年一期建成投产,宝钢一直面临着“要不要建、能不能建”的争论。当时,以鞍山钢铁集团为代表的传统钢厂,要么是依矿山、煤炭资源而建,要么就在市区,因此单单是宝钢的选址问题,就曾引起业界质疑,更不用说花那么多钱引进国外技术了。

  在争议纷纷的1979年,邓小平在当年9月的一次会议上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这句话成为支撑宝钢建设下去的最大动力。

  当时中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1300多万吨钢材,花费大量外汇。而宝钢的引进目标就是生产国内需要、但目前却生产不出来的先进钢材来替代进口。工程早投产一天,就会多节约一些外汇。

  历史证明了伟人的高瞻远瞩。1985年,宝钢一期工程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保本微利,之后又实现了利税连年大幅度增长。2000年6月30日宝钢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宝钢人曾自豪地算过一笔账:已上交一个宝钢,还掉一个宝钢,新建了一个宝钢。

  与此同时,宝钢设备的国产化率逐步提高。一期的国产化率仅为12%,二期为65%,三期达到了85%以上,已经从单纯的引进,变成部分引进,直到走上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之路。

  如今,宝钢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齐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份额比重最大的钢铁企业。

  走进今天的钢厂,无论是宝钢、武钢还是鞍钢,现代化的钢厂里没有大量挥舞钢钎汗流浃背的工人、没有尘烟弥漫的场景,炼钢主控室内,一道玻璃幕墙把现代化管理解读得惟妙惟肖:幕墙外,钢花飞溅,热浪滚滚;幕墙内,洁净的工作台前,工作人员操作着电脑控制着炼钢的进程。仅仅30年,中国钢铁业的变化让人惊叹。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