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60年:从第一炉钢到21世纪绿色钢厂(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钢铁工业60年:从第一炉钢到21世纪绿色钢厂(3)
2009年09月25日 10:56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自主创新:新一轮的自力更生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初期。“共和国长子”鞍钢开始面临产品质量差、订单萎缩、设备老化、发不出工资等严重困难,甚至到了破产边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的刘玠,1994年从武钢调入鞍钢担任总经理、党委副书记。1995年,刘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一个记者问道:“国有企业不改造、装备落后叫做等死,搞改造,要借钱,付不起利息,叫找死,你怎么看?”刘玠回答说:“鞍钢既不能找死,也不能等死,我们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这条道路就是自主创新。他提出“高起点,少投入,快改造,高效益”的技术改造路线。“我们没有钱,眼睛就向内看,从自身找潜力,找发展空间。”

  1995年,刘玠提出要投资80多亿元建设1780热连轧生产线。当时,亏损严重的鞍钢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许多领导和职工对于这个项目的前景并不看好。然而,终于建设起来的1780项目竟成为鞍钢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后来的鞍钢人将这个项目称做“鞍钢的希望工程”、“鞍钢印钞机”。

  两年后,鞍钢又自主研制建成了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即1700项目。“我们仅用了几年时间,引进技术,通过集成创新,为我所用;又通过自主创新,率先实现了国内热连轧、冷连轧完全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的开发。鞍钢向济钢成套输出了1700项目,成为国内第一个既能提供钢材又能提供技术的企业。”刘玠说。

  三峡二期工程右岸水轮机组涡轮钢公开招标,可是国外公司不参与投标,使我国处于一个非常紧迫、尴尬的局面。“鞍钢能不能生产?实践证明,鞍钢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试制,最终提供了7000吨涡轮钢。严峻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关键的技术是买不到的。” 刘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依然激动。

  鞍钢人从自主创新中尝到了甜头。20世纪90年代末,人均年收入只有9000多元,2007年底已达到3.7万元。如今,他们开始期待一个新时代的开启,60年前的那些荣耀即将归来。

  绿色钢厂: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之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突破了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连铸、高炉长寿、高炉喷煤、转炉、连轧化和综合节能6项关键共性技术,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得到大大优化。吨钢综合能耗从1990年的1610千克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632千克标准煤,为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钢产量逐年提高。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钢产量突破2亿吨的国家,2008年又翻番突破5亿吨,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这一时期对钢铁工业的宏观调控被纳入中央视野。

  “过去中国钢铁业是从无到有,为了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走了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而现在钢产量已经超过5亿吨,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继续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显然行不通,只有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钢铁业才能迎来新的大发展。”吴溪淳说。

  为了改善首都环境,办好2008年奥运会,扎根于北京石景山地区90年的首钢服从国家需要,搬迁到河北曹妃甸进行二次创业。这也是首钢的一次机遇。2007年“五一”劳动节,温家宝总理来到正在兴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视察。他说:“首钢不是一般的搬迁,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首钢京唐钢铁厂要打造成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厂。”

  首钢京唐钢铁厂作为我国第一个靠海钢厂,具有设备大型化、工艺流程紧凑简洁、技术先进和产品高端等显著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国钢铁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方向。

  2008年9月,鞍钢营口鲅鱼圈分厂竣工,其钢铁项目清洁生产指标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强对铁素资源、能源、水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和再利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如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厂是顺应时代的科学选择,制约因素将成为推进钢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中国钢铁业只有在设备、产品、质量、工艺上接近或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才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最终替代进口。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