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军区某摩步师实现高原作战能力“三级跳”(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兰州军区某摩步师实现高原作战能力“三级跳”(4)
2010年01月04日 08:16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侦察目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没有攀登不上的雪峰,没有跨越不了的达坂——

  高素质高原作战人才崛起演兵场

  白雪皑皑的昆仑高原,寸草不生。

  如今,这里残酷的气候却培育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素质高原作战人才。

  昆仑山口,某炮兵团突击炮连连长赵锋率突击炮分队紧急出击。

  此时,狂风大作,大雪纷飞。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他精确计算、果断指挥,一发发呼啸而出的炮弹穿过层层雪雾,直捣“敌”目标正中央。

  像赵锋这样身怀高原作战“绝技”的人才,该师还有一大批——全军第一个将便携式通信卫星“锅面”天线矗立在海拔5500米昆仑山口的师自动化站高级工程师吉勒格,我军第一个在海拔4300米以上操控某型车载导弹“一箭穿三靶”的神射手徐兴勇……

  从“高原风暴”演练到“拂晓昆仑”行动,10年来,该师一批高素质高原作战人才驱动着战斗力巨轮,一步步向前滚动。

  2005年,部队上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师装备部部长张宏科看到:在高原高寒地区作战,装备保障指挥要达到“抗中通”、“扰中通”,靠现有的通信方式很难实现。为此,他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论证,最终摸索出用“大链路套小环路、多层次融多渠道”的通信模式,增强了装备指挥通信系统的弹性,有效克服了以往装备保障通信单一、脆弱的难题。

  某师参谋长张帆任团参谋长时,广泛收集高原寒区作战的各种资料,潜心研究高原生存、训练、作战方法,带领人员编写了《高原适应性训练手册》《高原十难问题研究》等,总结出23项战法训法成果,其中4项被总部肯定,2项被编入教材。

  某新型步兵轻武器,由于受高原恶劣气候的影响,射击精度明显降低。某摩步团士官班长李海军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先后7次登上4500米以上的高原,在狂风暴雪中采集实弹射击数据。历经60多天时间,他终于写出了《浅谈恶劣天候对步枪射击精度的影响》《高原高寒地区步兵武器实弹射击修正法举要》《高原高寒条件下轻武器常见故障排除200问》等,为部队高原高寒条件下射击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高原恶劣的环境,是人才成长最好的磨刀石;战场,则是培养人才最好的摇篮。该师始终把培养高素质高原作战人才,作为重要任务紧紧抓住不放,研究制订了《特殊人才群体培养规划》。他们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广泛开展“我为高原训练献一计”活动,汇集群众智慧,研究改进训练方法,训练质量明显提高。

  那年8月,某装甲团挺进昆仑山进行适应性训练。在演练中,一台抢修车起吊装置无法对某型坦克发动机实施起吊。该团修理连士官刘小锋不分昼夜查阅资料,对照构造原理反复论证,只用了短短7天时间就革新出了新型起吊装置,使更换一台坦克发动机所用时间由过去的8人2小时缩短到2人半小时。

  十年盘马弯弓,十年英才辈出。一批高素质高原作战人才的崛起,带来了部队战斗力建设“水涨船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师65%的干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85%的官兵成为一专多能,会驾驭3种以上主战装备的新型军事人才,一半以上的团级单位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和“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师连续11年被总部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尾声

  在海边,我们眼中,太阳是从海平面上升起。

  在高原,我们眼中,太阳从雪山上升起。

  不同的高度,看到的风景是截然不同的。

  战斗力建设也是如此。就像爬山,一路拾阶而上,我们才能到达顶峰,一览众山小。

  整整10年,兰州军区某摩步师不懈探索,雪域“铸剑”,在“生命禁区”里锤炼部队高原高寒地区作战能力,突破了一项项高原军事训练极限——

  他们探索出了“营区内强化训练、低海拔模拟训练、分台阶适应训练、高海拔综合检验”等一整套科学组训方法,如今部队在低海拔地区适应一周左右,即可直接进入4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遂行作战任务;

  他们在充分挖掘现有装备潜能的基础上,通过革新、配制与引进,完善配套了高原寒区作战训练装备设施,有效解决了未来高原寒区作战中远程机动、动中通联等10个重难点问题;

  他们创造了全军在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寒区组织实兵、实车、实弹演练的第一,总结出了“火力拔点,接力攻击,突贯揳入,驱歼并举,合围歼敌”等一系列高原作战新战法……

  成绩属于过去。站在新的起点上,该师政委张绘武对记者说:“山峰就在眼前,我们丝毫不敢停步喘息。”

  该师新年度训练计划显示:他们即将再次挺进昆仑高原,冲向雪线。

  (黄群明 郝修杰 何旷阳 本报特约记者 侯国荣 本版照片由张永进、王庆彪、崔国辉摄)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