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热议“尊严说”:关键是公民在人格上的平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学者热议“尊严说”:关键是公民在人格上的平等
2010年03月22日 10:22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提出“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是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权这一发展战略的必然延伸

  主持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出的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激起人们内心强烈的情感波澜。怎样看待这一提法?

  胡玉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是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尊严”作为施政的目标和理想。这一新的提法,不仅是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权这一发展战略的必然延伸,也昭示着中国政府把“人的尊严”视为一个重要的价值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人的尊严应有丰富的内容

  主持人:对如何理解“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人的尊严应该主要是从公民的政治参与上去理解;有人则认为应该从公民的民主权利及其它权利的实现角度去理解;也有的人强调人的尊严不仅指物质生活,还应包括人民的精神生活,等等。应该如何理解“尊严”的真正内涵?

  刘作翔:这些观点都有其一定道理。但我认为,“人的尊严”应该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对“尊严”做了解读,指出“尊严”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温总理对“尊严”的以上三个方面的解释应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解读,既有历史的高度,又有现实的宽度,它包含了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公民的各种权利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广泛的内容。这都是人的尊严的重要方面。

  马俊峰:“尊严”按《辞海》的解释,一是庄重而有威严,使人敬畏;二是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和身份。“尊严”一词的主词应该是“尊”,“尊”在古代原意是指祭祀用的器皿,后来引申出高贵显达、威严肃穆、地位不可侵犯等意。人的尊严是什么?是“人之为人”这种独特价值的反映。一个人,只因为是人,所以就必须被“作为目的”、受到尊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当作工具。只因为是人,所以不能被任何其他目的所代替。以人为目的是人的尊严的哲学基础。

  人的尊严内容涉及人的权利的方方面面,生命权、健康权、隐私权、名誉权等等。譬如,生命的尊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国家设立全国哀悼日的做法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体现的是“生命至上”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象征着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里程碑。维护人的尊严首先是对人的生命尊严的尊重。

  刘作翔:人的尊严,还蕴含着一种平等理念。平等理念带来的一个自然的产物是反对各种各样的歧视。包括民族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职业歧视、家庭出身歧视、宗教信仰歧视、教育程度歧视、财产状况歧视、城乡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等等,因为这些种种的歧视,直接影响着“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社会目标,也直接同平等理念相悖。

  法律存在的目的,一句话,就是让人活得更像人

  胡玉鸿:人的尊严是一种有着久远传统的哲学理论,意味着人是主体、目的,不是客体、工具。换句话说,这一理论承认每个生而为人者即拥有主体地位,具有内在的道德尊严。因此,国家、社会和他人均不得将别人视为工具,任何社会制度都不得对人有屈辱与贬低的规定与措施。可见,人的尊严是对人的主体性与道德性的一种承认,也是对国家行为正当性、合理性的一种评价尺度。在法学上,人们一般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界定人的尊严的内涵:

  第一,法律上确立人人平等,生存于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可侵犯的尊严。人的尊严是先在的、必然的,它既不依赖于先天的血统、性别、门第,也不依赖于后天的成就、地位、信仰,只要生而为人,就拥有这样一种自然尊严。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因此他不得作为物或客体被加以对待。就此而言,人是一切人为制度的目的所在,国家也好,法律也罢,都是人们为了寻求幸福所人为建构的东西。所以,国家、法律存在的目的,一句话,就是为了让人活得像人。

  第二,人的尊严在法律上要求尊重人的自主性。人的尊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国家和社会应当在权力上自我限制,不得干预属于社会成员可以自我决定的事项,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自决。(2)人是“自我立法者”,也是自身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其出于真实的自由意志所进行的行为,在法律上拥有效力。(3)人的尊严既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上的自主决定应当为他人和法律所尊重,同时亦体现于在私域中能够自由地展示自我。因而,人必须拥有能够为自己所独立支配的私人空间(或称“私域”),人的隐私不能受到侵犯。

  尊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

  主持人:如何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待“尊严”问题?

  马俊峰:在人类思想史上,对尊严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士多噶学派提出,每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都具有一种别人不得不尊重的价值,都具有使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的权利。所以,维护人的尊严是最起码的原则。后经文艺复兴一直到康德对尊严都有发展。尊严在康德那里,凝聚在他的那句经典名言中:“不能把你自己仅仅作为供别人使用的工具,对他们来说,你自己同样是一个目的”。但这些思想又都有其局限性,马克思实现了对人的思考的历史性革命,他发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并把人的尊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联系起来。他认为,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有尊严的。每一个个体,无论其如何地千差万别,都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目的,其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尊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侵犯、不可凌辱。

  人们对人的尊严的充分认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争的野蛮暴行使人类的良知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同时也刺激了人们,使人们认识到人的尊严这一基本人权。1945年《联合国宪章》中提出“为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1966年12月16日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均进一步重申基本人权乃是源于人性尊严的核心价值,即“确认这些权利是源于人身的固有尊严”。由此看,对“尊严”的理解,实际上是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联系的,是人类不断认识自身的思想产物。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