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国官员“学会对话”,需要时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学者:中国官员“学会对话”,需要时间
2010年03月22日 10:26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作者】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中西方的差距主要不在技能方面,而是在观念上,主要表现为对媒体始终是防范的、消极的、被动的,不懂得用现代的方式善待媒体和运用媒体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如果我给我们的官员整体应对媒体的能力打分,恐怕只能打出60分——及格线附近。因为从总体上看,众多中国官员面对媒体时仍以排斥、防范的心理居多。

  我曾经对一些官员进行过公关培训,当时一提到媒体,他们都流露出较为厌恶的表情。当然,我可以理解的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如何与媒体相处的训练,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行政制度本身也不支持他们面对媒体来表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看起来我们国家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增强信息透明度,但现状仍然是“说,负责任;不说,不负责任”这样一种不对称的责任体制。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自身素质所及,还是制度要求所限,对中国官员而言,“不发言”、“少发言”可能会更合适。此外,他们正处于一个公民意识日渐增强、媒体舆论日渐活跃的社会环境中,在重压之下,他们更不愿意和媒体、公众加深信息分享了。

  目前,网络上传播着一些所谓“雷人”的官员语录,其实它们正是某些官员不适应现阶段信息共享程度的一种表现,而这些语录,也不能代表官员的整体面貌和状态。

  从我个人了解的情况看,中国官员们还是在试图改变自己,增强自己应对媒体能力的。比如,各级政府现在很重视培训工作,很重视网络舆情,还很在意能在媒体上把自己的形象表现得更鲜明一些,把自己的观点表现得更委婉一些。

  在山东省某些县市,县委书记和政府宣传部对网络媒体的开放程度正在做一些制度性的尝试。例如用网络让老百姓做一些评选工作,挑选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官员讲话。这些尝试,多多少少开始让中国官员面对和接受社会的改变,逐渐熟悉在一个改变的环境中执政和管理。总体上看,中央官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略强于地方官员,因为无论从眼界、视野,还是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方面,都存在差异。

  而与国外官员相比,我认为中西方的差距主要不在技能方面,后者可以通过浅层次的培训获得。差距主要在观念方面,我们的官员对媒体始终是防范的、消极的、被动的,不懂得用现代的方式善待媒体和运用媒体。要不然就是“把它管住”,要不然就是“随它而去”。但是如何主动地运用传播规律、传播技能来与媒体互动呢?只怕这时就会有警戒的声音响起:言多必失。

  但现在,“少说话”“不说话”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态势了。去年,中国人民大学做的舆情监测中,有一点比较突出:老百姓的公民意识在觉醒,而觉醒速度要快于基层官员的执政能力提升和改变的状态。所以,基层官民的对立就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突出。

  我主张要让中国官员都“学会对话”,除了体制改革,还要有培训的辅助。但与媒体期待相比,改变现状的速度会有一个差异问题。不过,随着今后年轻干部走上岗位,速度问题可能会得到改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制度的改革和转变至少需要5年、10年时间。所以,中国官员的能力要想符合媒体期待,没有5年、10年也很难做到。因此,我认为社会需要有耐心,而我们的官员要有紧迫感,行政体制的改革需要有紧迫感。可能现在的差距大家还能接受,但若等到价值观完全冲突时,社会危机便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冲撞出来,那就为时晚矣。(邓媛/采访整理)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