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兵与大山对弈 为国家安全筑“地下长城”(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工程兵与大山对弈 为国家安全筑“地下长城”(图)(2)
2010年04月12日 09:32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种战略视野里的“导弹地理”

  战略导弹,大国佩剑。

  在其核心军事能力链条上,导弹作为武器系统形成作战体系,阵地可谓第一道门槛。犹如子弹与撞针——只不过这枚“撞针”复杂而庞大,从选址设计到建设施工到伪装防护,堪称军事领域里兼容指挥艺术与技术集成的专业学问。

  第二炮兵工程部部长王启繁告诉记者,多年来,第二炮兵机关和工程部队紧跟武器装备发展步伐,立足部队作战需求,超前筹划、超前设计、超前施工,“把打赢落实到图纸上”,把一批按时建成的“藏得住、打不着,抗得住、摧不毁,出得来、反应快”的国防工程,刻进我战略导弹部队的作战地图深处。

  这的确是一幅独一无二的中国地图。没有惯常所见的省市乡镇,隐去了装点大地的山川道路,只有阵地的经纬、工程的坐标。

  观察这幅地图,得用导弹工程兵的目光。这天下无双的地图上,镌刻着第二炮兵工程部队独有的“导弹地理”。

  北京,都市楼群里一座不起眼的院落。一年四季,这个院子里的白发老人和青年才俊,都像候鸟一样归去来兮;一日晨昏,这个院子回荡着翻动图纸的声音,点亮着彻夜不熄的灯盏。这就是坐落小小一隅的第二炮兵某工程设计研究院,而这里的人,心里却装着偌大天下。

  他们是第二炮兵国防工程的“总体设计师”。他们当中,有近百人是博士和硕士,有30多人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一级注册结构师,有多位导弹专家,有近3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们获得的奖章和证书数以千计,荣誉室挂满了证章奖状,堆满了奖杯证书。

  在记者眼里,这里不太像科研院所,倒像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司令部”。办公室里,计算机荧屏闪烁,绘图板汇聚千山,充满着寻找与聚焦、计算与决策。大门口,穿梭着匆匆来去的行者——带着未知出征的,要面对山河苍茫与雄关漫道;带着踏勘风尘而归的,行囊里有沉甸甸的收获和满腔激情。

  他们的工作,有深宅大院里的战略分析,更有深山老林间的田野调查。

  这个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名叫谭可可。他的科研日志中,记录着他和战友们在国防工程通用化、信息化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以及在阵地多元化设计、伪装设计上创造的新理念、到达的新高度。

  去年底,这个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侯立安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第二炮兵工程部队而言,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侯立安的研究方向是国防工程环境污染治理。他的成果,首次确立了作战阵地人员生存环境条件限值,并成功应用到大量国防工程建设上。

  战争无预言,工程有周期。这支由博士、硕士、学士组成的队伍,踏勘足迹遍布祖国山川,在祖国大地上绘就了鲜为人知的“导弹地理”。

  一个与大山对弈的“科技巨人”

  恩格斯说过:“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集勘察设计、土建安装等全要素为一体的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在珍贵的历史机遇期里,加速推进人力密集向科技效能的历史转型,科技强工步伐紧锣密鼓。

  作为国防工程“土木工程师”和“技术安装师”,某工程指挥部和某工程技术总队构筑深山阵地,每天面对的就是大山。大山无言,却充满大自然最无情的考验。复杂地质、岩爆、塌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这样的对手打交道,唯有依靠“道高一丈”的科技手段。

  走进今日国防工程坑道,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场景:高大的凿岩台车像一个神奇的巨人,挥舞着两条长长的钢臂,短短几分钟,就钻出了十几个深达数米的炮眼;爆破之后,一台台侧翻装载机、电动扒渣机等现代化工程机械轮番上阵、来往穿梭……再定睛看时,一段整洁的洞库已赫然在目。

  近10年来,是第二炮兵工程部队装备发展的“黄金时段”。据不完全统计,土建部队和工程安装部队先后补充了千余台(套)工程机械,其中有10多种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进口机械装备,逐步形成了掘进出渣、被复装修、消烟除尘等机械化作业线。

  某工程指挥部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近百项,多次获得中国国际发明博览会大奖和国家专利,“军队洞库群掘进施工配套技术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他们彻底告别了以打风钻、搬石头、推斗车、翻砂浆为主导的作业方式,施工主要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实现了施工主体由传统工兵向科技工兵、作业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技能型、指挥手段由单向指令向信息集成转变,先进的科技手段让导弹“筑巢人”无坚不摧。

  一年秋天,某工区在掘进时遇到罕见的难题,作业面出现多处溶洞群,山体结构变化莫测,泥夹石、碎裂岩等交替出现。面对恐怖的“魔鬼地段”,官兵们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制订了20多项施工方案:从钻孔、爆破、支护到锚喷、量测、被覆,40多种新工艺、新技术相继派上用场。总部和第二炮兵领导到工地检查时,感慨地说:这样浩大的工程,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却实现“零伤亡”,真是个奇迹!

  “在满是烟尘的坑道里/我看不见你的脸……”这是一首反映工程兵生活的诗。今天,随着绿色施工理念的推行,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少。瓦斯检测仪、制氧站等一大批环保装备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噪音、粉尘等危害官兵的“老大难”问题正在成为历史。

  走过山间绿色营地,看今日导弹工兵驾驭各种高技术设备向大山深处掘进,那种自信与从容,令人感佩。当年的导弹工程兵,只要有身力气就行,如今,没有文化、不掌握高技术可不成。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工程硕士班,已经为深山工地输送了60多位高学历人才。

  如今,工地上活跃着叱咤风云的“鲁班方阵”。他们当中藏龙卧虎,名震业界的氩弧焊“大王”孙金波、“吊车王”寇书平、“机械华佗”苏满都不声不响地站在队列里。中级士官崔汉军掌握着世界最先进的某特型装备加工操作技术,当初,生产厂家以最低门槛是大学生为由,拒绝他这个高中生参加技术培训。可当他一针见血指出设计缺陷时,令骄傲的专家惊讶不已。后来,他不仅成为一流操作手,还成为厂家改进产品的高级顾问。

  这就是今日导弹部队的工兵。近5年来,第二炮兵工程部队的科研成果就达300多项,其中4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200多项成果和施工工程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在科技支撑下,如今的工程部队1年能完成过去5年的工作量总和,1个连能拿下过去1个团的任务!

  一种对历史承诺的使命担当

  任何一项建设,从它奠基的发端,就意味着时间检验的开始。

  作为国防工程的质监者,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官兵最懂得这份使命担当的分量。

  然而如何描述他们的质量观呢?记者颇费踌躇。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导弹工程兵的眼里,度量衡不是厘米、毫米,他们用的单位是“丝”。“丝”大约相当于一根头发的百分之一。以导弹吊装洞库为例,技术要求误差不能超过6个“丝”。而事实上,他们做到的平均值在3个“丝”以内。

  在这3个“丝”背后,是“规范化施工、程序化作业、精细化管理、信息化保障、标准化验收”的一整套依法治工的科学流程。

  先说说众所周知的混凝土搅拌。这看似平常无奇的工艺,在工程部队都极其缜密严谨。细沙、石子、水泥按照严格的比例进行原料配合比调整,然后自动化、智能化下料拌和、泵送浇注。它的质量,决定着下一个流程——洞库被复的质量。

  这是一个缩影。针对导弹阵地建设从提出需求到设计施工全部独立完成的实际,他们编纂了700多万字的《军事工程技术安装标准》,开创了适应第二炮兵形势任务发展的工程建设全新管理模式,工程建设质量效益成倍提升,工程综合防护能力、使用性能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

  进入土建阶段,某工程指挥部不仅有《国防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细则,还建立起质量跟踪控制制度,成立了部、团、营三级质检机构,建立指挥部中心化验室和7个工区综合化验室,对掘进、被复等主要环节实行量化检测、控制。

  进入工程安装阶段,先进的“国防工程虚拟安装系统”,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安装后的实际效果,施工程序完全可以按图索骥,一目了然。他们组织编写的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对施工计划、质量、安全、伪装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形成了覆盖30多个专业、100余个工种的质量、技术和现场管理评定标准体系。

  从设计源头到施工末端,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创造性地请作战部队全过程介入工程设计、建造和安装,使作战部队实现了阵地的零适应期。他们将质量认证、市场竞争、成本控制、作业设备零库存等崭新管理理念引入导弹工程建设体系,着力提升质量监控的现代化水平。

  这就是大山深处的工地。一丝一毫的差错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历史的检验不能返工,战争的胜负无法重来……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