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3000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投入玉树抗震救灾(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近13000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投入玉树抗震救灾(4)
2010年05月06日 09:58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8、手术台连接起生命通道

  16日,1岁5个月大的藏族男孩桑周多杰,被空军和武警官兵接力护送到解放军第22医院。检查发现,小多杰双下肢被严重挤压兼冻伤,极有可能双腿残疾。

  这么小的孩子,能不能尽量保住他的双腿?大地震的幸存者,能不能成为幸运儿?

  “立即启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实施远程会诊,请最好的专家做最后的裁决。”正在救灾一线指挥医疗救援的总后卫生部部长张雁灵当机立断。

  解放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等7家军队大医院的12名专家,在远程视频上就小多杰的病情深入探讨诊断,确定了最佳手术方案。

  密密麻麻的方案文本,细致入微的手术设计,带着千里之外的深深关切传到前线。手术室里,无影灯下,一台手术演绎着人民军医对受灾群众的无疆大爱。多少关切的心,在手术室外跳动。两个小时后,人们获知了令人欣慰的喜讯:小多杰的双腿保住了!

  地震灾区的医疗条件,毕竟比不得后方医院,但迷彩帐篷里,军队医护人员依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第二炮兵医疗队手术车前,运送重伤员的担架来回穿梭。记者记录下接受手术的部分伤员名单:丁尕、鲍马二乃、尹布才、付归林……他们当中,有汉、藏、回等各族群众。据院长李涛介绍,帐篷医院开设以来,他们一共做了200多台手术,全部成功。

  14日晚,武警青海总队医院医疗队救助藏族同胞扎西才让时,发现他腿部受伤,失血过多,必须立即手术。电力尚未恢复,5名官兵在黑暗中举起10只手电筒,一台手电光下的手术紧张展开。半小时后,手术成功,扎西才让的妻子青措卓玛热泪满面。

  17日,33岁的白玛被埋压在废墟中长达54小时后救出,已进入失血性休克。武警总医院医疗队专家对她实施抗休克治疗,3个多小时后,白玛奇迹般苏醒,帐篷里一片欢呼。

  19日,四医大西京医院医疗队收治一名23岁藏族孕妇,当时,她突患急性阑尾炎穿孔。外科、内科、妇产科等专家通力协作,成功实施了手术,母子平安。

  达在雪山作证,扎西河水作证:人民有难,人民军医不言放弃。

  为了保住藏族妇女南希的右腿,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生潘显明在手术台前整整站了12个小时;为了尽快建立起野战医院,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连续16个小时粒米未进,晕倒在医疗点。

  为了保证后送伤员的精确诊疗,解放军第4医院身患淋巴癌的老专家于万海,每天一边化疗,一边参与伤员救治。疼痛带来的汗珠,顺着老专家的皱纹滴下来,滴在诊断书上,滴在震后的土地上……

  9、白衣战阵托举生命方舟

  4月的玉树,春风不度。巴塘草原还没返青,在这个震后寒冷的春天,与受灾群众心心相印的人民军医,最懂得新生命的可贵,最珍惜新生活的破土萌芽。

  “是个小男孩,母子平安!”4月15日16时28分,青海某预备役步兵旅医疗队帐篷内,传出一声声新生婴儿的啼哭。这个还没有起名字的婴儿,是玉树震后平安降生的第一个生命。

  在地震废墟中被埋11个小时的巴桑旺毛,被掩埋近44小时的才仁求吉,还有从玉树转送至成都的青美拉姆……这几位不幸中万幸的孕妇,都在部队医护人员接力救治下保住了腹内的小生命。

  23岁的尼姑洛松巴赞抱着出生3天就失去父母的侄女,赶到第二炮兵某部医疗队时,女婴已经严重脱水,浑身冰凉。护士长任玲解开衣衫,把女婴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这个弱小的生命。刚到灾区两天,任玲成为7个藏族孤儿的“临时妈妈”,帐篷医院成了灾区远近闻名的“孤儿之家”。

  大地震中的孤儿,大地震中的新生命,大地震中受伤的心灵,哪一个不是人民军医的牵挂?

  伤口包扎好了,床铺安排好了,饭菜端上来了,35岁的索南拉姆和她7岁的女儿次仁卓玛,却缩在帐篷一角,目光呆滞,女儿泪水涟涟,母亲似乎泪水已哭干。一场大地震,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仅剩下这可怜的母女俩。

  第二炮兵某部医生黄绍兵,走近了这对母女。第一天,第二天……黄绍兵每天清晨和黄昏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顶帐篷里。清晨,黄绍兵会端来热腾腾的早餐,轻轻放在母女面前;黄昏,他会带来两个水果或者一袋饼干塞在小卓玛怀里。有时,他把小卓玛轻轻揽在怀里,和小卓玛学唱一首藏族民歌:“白色的花,圣洁的花,美丽的花……”第5天,母女俩和许多帐篷村民一起打起了酥油茶……

  心灵在重生,玉树在复苏。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到处可以见到军队心理专家和咨询服务员的身影。他们针对灾区群众震后出现的不同心理疾患,采取集体疏导和“一对一”诊疗的方法,鼓励受灾群众战胜困难、勇敢面对未来生活。

  这的确是个寒冷的春天,而在受灾群众眼里,一支支身披迷彩的军队医疗队,正是严冬尽头第一缕春光。春天即将到来,生活仍将继续,人民军医送来的不仅是健康,更是生机。

  这就是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白衣战士。在多样化军事任务战场上,他们的阵地在汶川、在海地、在抗击非典前线。他们用燃烧自己的点点烛光,汇聚起为人民服务的不熄火炬。

  人民有难,戎衣同舟社稷

  10、帐篷村,生活的继续就是明天的希望

  抗震救灾,抗击的是自然灾害,救助的是世道人心。

  震中结古镇中心有一座当地群众心中神圣的格萨尔广场,藏族人民心中的勇敢之神格萨尔王纵马驰骋的巨型雕塑高高矗立。

  天塌地陷中,惊魂未定的受灾群众奔向广场,到处是惊恐的眼神和无助的呼喊……第二炮兵抗震救灾前指当机立断,在这座玉树人民的广场上,建设第一个震后帐篷村。

  震后第3天,近百顶绿色帐篷在格萨尔王雕塑的注视下拔地而起,住宿、饮食、医疗、心理援助、文化服务等功能区整齐有序,等待转运的重伤员、就地医疗的轻伤员和失去家园的1000余名受灾群众,在这里过上了温暖安宁的震后生活。

  住进来的受灾群众感受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真情与温暖,路过这个村子的灾区百姓,从这里看到了玉树的明天和生活的希望,读懂了有国才有家、民族一家亲的幸福真谛。这个“村”,成为玉树帐篷村的一个缩影。

  记者记录下抗震前线一位将军的战地感怀:“救灾,一救希望,那就是生命;二救未来,那就是孩子。”

  诚哉斯言!大哉斯志!

  在海拔4200多米的隆宝镇措美村,33名小学毕业班学生亟待复课。恰巧路过这里的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政委范长秘当即决定,派驻扎在附近的某部“邱少云连”克服困难,立即从营地上拆迁1座餐厅帐篷、1座排帐篷和1座班帐篷,移至措美村,分别用作教室、学生宿舍和老师宿舍,孩子们第二天全部复课。这雪山上的小学,被命名为“少云帐篷小学”。

  4月21日下午,灾区第一所高考帐篷学校恢复上课;4月23日上午,玉树州民族中学“板房教室”传出琅琅读书声;4月26日,青藏兵站部建成的震区最大“帐篷学校”正式开学……

  结古镇外10余公里,便是巴塘草原,1100多个藏族牧民孩子的母校——巴塘草原九年制寄宿学校毁于地震。第二炮兵救援部队用1天1夜时间,搭起100顶军用帐篷,在长年积雪的铁力雪山脚下,为各族牧民点燃了未来的希望。学生们陆续闻讯复课,欢声笑语从绿色帐篷一直传到皑皑雪山山顶、遥遥草原深处。校长尕松达吉说,从现在起,我们的学校名字前面,加上了光荣的“八一”二字。

  年轻的教师米金芳用汉藏双语在黑板上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她和孩子们说,这是胡锦涛爷爷专门对我们说的话,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建设美好家园。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