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伤口正在愈合 沐浴春的气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伤口正在愈合 沐浴春的气息
2010年05月12日 09:32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由无锡市援建的汉旺新城,一座座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图为汉旺镇村民正在为即将入住的新家园做最后的美化布置。董城摄(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编者的话 整整两年,“5·12”——五月之殇,曾经的全民之痛。

  两年之后,汶川地震灾区的人民,如今怎样了?北川、绵阳、德阳、绵竹、映秀、文县,当年的伤心之地,现在是何种情景?两年了,我们一直惦念着那里的人、那里的事。

  在这样一个日子里,记者重返灾区。我们看到,阴霾已经散去,灾后重建的景象已经蔚然显现;我们知道,伤口正在愈合。取代伤痛的,是憧憬和希望,是信心和力量。

  本报今天推出“重访灾区看民生”专题报道,以此纪念汶川大地震发生两周年,衷心祝愿灾区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北川、绵阳大变样

  记者 练玉春

  两年之后,重又回到经历过5·12大地震的北川、绵阳。哀伤已经从人们的眼中淡化隐退,以民生为重点的恢复重建已取得显著成果。凭着坚强的意志力,灾区人民一步步重建了自己的新生活。

  刘亚春:没有全国的援助,就没有北川中学

  与两年前相比,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的眼神让人心里安定多了。只是浅浅的胡子茬、微红的眼圈,透露出他的忙碌。

  地震后,刘亚春在废墟上指挥老师和学生展开自救,几百师生获救,而废墟下的某个地方却永远掩埋了他的妻儿。随后的转移、复课、高考、重建,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也逼迫着他忘记痛苦。

  “现在好多了。”刘亚春还是一如过去轻轻地带着笑说,“地震后,北川中学得到了很多关心和爱护,现在我们还借用着长虹集团的培训中心。不过,新的北川中学将在7月底全部竣工,9月,我们将要在新校园里举行开学典礼。”

  “这不是北川中学的成就,这是我们中国的成就。没有国家的实力,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没有援建省份的全力支援,就没有北川中学的今天。”经历过大灾难的刘亚春,说话间是那么平静。

  “我希望我们师生开始正常生活,走出地震阴影。老师安心教学,学生安心学习,在力所能及的时候还要帮助别人,这就是北川中学。”

  在青海玉树地震后,北川中学师生立刻自发为受灾同胞捐款4万余元,还拿出各方捐助给他们的一批棉被褥子,委托本报联系到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接受捐赠款物。两所学校的校长商定,结成合作学校,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李林国:脸上的表情由愁容变成笑容

  “我今天要在永安镇执勤一天,等会儿去安昌镇开会,明天也会在这里执勤,两周年纪念活动多,县里人手紧张。”李林国说。与两年前初次见面相比,他脸上的表情由愁容变成了笑容。

  5·12大地震发生时,李林国在头部受伤的情况下,率人在北川中学废墟中挖出30多名幸存学生和70多名遇难者,却最终没有救出自己心爱的儿子。

  地震之后,李林国被派回老家所在的北川县坝底乡,妻子跟着回了老家,女儿去了外地读书。

  “现在工作很顺心,所里还有5个年轻人,正好带带他们。”体格结实的李林国说起下属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他已经很久不再提到儿子的名字了。

  他明显更愿意谈工作:“我们坝底乡4000余户人家,人口18000人。前一段时间,我带着所里的同志,到各村跑了一下,这个月底就可以把这些人家跑遍了。认认人,混得熟了,工作好做!”他很为自己的这种“跑村认人”的工作方法感到得意。

  “其实哪里是我有什么能耐,乡里村里重建工作做得好,90%的房子重建新修了,10%的房子加固了,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往前跳跃了几十年,大家都感谢党和政府,都珍惜这种好日子,纠纷也就少了,我们的工作也好做多了。”

  吴靖平:一切成绩归之于群众的坚强和力量

  “5·12大地震中,绵阳是受灾最重、伤亡人数最多的地区,也是重建任务最重的地区。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这里已经大变样。”吴靖平说。

  吴靖平是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接任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的,极重灾区北川、平武、安县,重灾区江油市、涪城区、游仙区,都在他的辖区之内。吴靖平一上任就提出“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的原则,并要求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

  “群众满意是重建工作的最终标准。绵阳市的重建,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最大的政治。我们成立了由市人大、市政协领导任组长的极重灾乡镇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督导组,组织上千名干部蹲点帮扶重灾村,同步做好住房选址、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和科学避险工作,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和就业帮扶,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安居和乐业问题。”吴靖平说。

  如今,吴靖平可以欣慰的是,绵阳市7318个重建项目已开工7235个,已完工6071个;51万户永久性农房重建基本建成,6.3万户城镇重建住房已有79.3%完工;751所重建学校已完工86.8%;882个工业重建项目已完工74.2%。

  吴靖平将这些成绩归之于群众的坚强和力量。他说,正是灾区群众,用勤劳的双手重建了美好的新家园。(北川、绵阳5月11日电)

  羌族“绣娘”的新生活

  记者 张玉玲

  在映秀镇的建筑工地旁,一位身着羌族服装,脚穿传统绣花鞋的羌族妇女,背着一个大背篓,行色匆匆,记者好奇地上前打招呼,没想到意外得到了关于羌绣的线索,开始了一段愉快的交谈,认识了一个乐观、自强的羌族“绣娘”。

  这位叫余琼的羌族妇女,卸下她的背篓,从中拿出一包包精美的绣片说:“这是我今天从村上的女人们那里收来的,现在要交到帮扶中心去。”

  她说的“帮扶中心”,是当地为了给受灾的上万名妇女找到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就业的机会所成立的机构,在阿坝州民政厅注册的“羌绣帮扶中心”,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让汶川、茂县、理县的羌族妇女拿起她们世代相传的绣花针,用她们最擅长的绣花手艺自食其力。

  余琼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她靠羌绣每个月少则挣几百元,多则能挣上千元。

  过去绣花得不到报酬,现在可以为家庭创造经济收入了,羌族妇女的地位无形中也提高了。余琼开心地说:“原来绣花还要看男人的眼色,现在可以堂堂正正地以绣花为生了。”

  除此以外,余琼还主动为帮扶中心工作,经常到其他村寨去取绣片,有的村寨远,她一去就要离家两三天。路走得多,半个月就要磨破一双鞋。

  余琼说,原来总认为自己是灾民,现在走在汶川的路上,有许多人都和她打招呼,都知道她在为当地羌族妇女服务,她感到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尊重。

  心直口快的余琼很健谈,当记者用四川话和她攀谈起来时,她像倒豆子一样噼哩啪啦把家中的事和盘托出,也让记者从另一些侧面了解了灾区的民生:

  地震后,丈夫学了开车的手艺,现在帮老板跑运输,运送水泥沙石等建材,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

  家中盖上了永久性住房,政府补贴了2万元,自己家还添了一些,共建了100多平方米,比过去的居住条件好多了;

  两个孩子都住在学校,现在学校比以前好上几十倍,房子修得也结实,“听说十级地震也不会垮,因为用的全是最好的钢筋水泥。”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余琼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好好上学读书……

  记者随后电话联系了“羌绣帮扶中心”主任颜凤辉。她说,“羌绣帮扶计划”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灾后重建援助计划和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现在已帮扶了像余琼这样的羌族妇女7000多名,累计已向参与帮扶计划的妇女发放劳动报酬接近400余万元。 (映秀5月11日电)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