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伤口正在愈合 沐浴春的气息(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伤口正在愈合 沐浴春的气息(2)
2010年05月12日 09:32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 ↓小
    5月11日,四川省绵竹市农业局工作人员,将新型测土配方肥送到兴隆镇川木村6组小区村民家中。夏侯昭珺摄(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从汶川地震以来的“两喜两悲”谈——

  “有德不可敌”

  上海大学教授 邓伟志

  自汶川地震以来,中国人经历了汶川、玉树两次大地震深沉的巨大悲痛,也历经着奥运会、世博会欢跃于心的极大喜悦。这两大喜两大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悲喜交并,悲喜交替。

  悲与喜是人之常情,也是国之常情。普天之下从来没有无喜之国,也从来没有无悲之国。如何对待喜是对一个国家国风的考验,如何对待悲也是对一个国家国格的锤炼。在这“两喜两悲”中,中国人的万众一心为全世界人民带来惊喜。万众一心是中国精神的魂,是民族精神的根。

  民族精神不是自天而降的,是在中国这个大熔炉里炼出来的,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大学校中学出来的。“人心齐,泰山移”,一直是中国人的坚强信念。

  万众一心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一条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可是,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无不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大家的生活习惯相近,语言相似。正像汉语中有大量外来语一样,在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很多很多从兄弟民族引进来的词汇。五十六个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十六个民族有聚居的,有散居的。聚居的民族也有散居在外的人口,散居的人口活跃在别的民族之中。

  五十六个民族一直是融为一体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心都往一处想,都热爱自己休养生息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热土。因此,国家办喜事,五十六个民族一起上;对付自然界加给我们的伤痛,五十六个民族也一起上。汶川地震滑下的山体成了“万众一心”的纪念碑,大难不死的受灾民众被“万众一心”救出后,又进一步成为“万众一心”的中坚。

  万众一心体现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界别的人一条心。遇到关系国家命运和声誉的大事,彼此间的矛盾立即退下,甚至化为乌有。奥运会、世博会是世界级的大事,在中国举办,这既是天下大事,更是国家大事。关键时刻,伟大的“中国精神”就转化为巨大的力量。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它拿下来,因为,“我们的名字叫中国”。

  万众一心还体现在官兵一致、干群一致、上下一致上。在两次抗震救灾中,军队都冲在前面,陆军上去了,空军上去了,二炮也上去了。士兵上去了,将军也战斗在抖动的大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个接一个地都来到了灾区。这次玉树地震爆发时,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在国外访问。他放弃了对两个国家的访问,回来与人民一起抗震。干群一条心,在地震倒塌的废墟上重建起了美好家园;干群一条心,建起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来自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世博会历史上最大的世博园。

  体现民族精神的万众一心是爱心,是无疆的大爱之心,是爱人民、爱国家的大爱之心。受过屈辱的中华民族最懂得国家独立、自主的可贵。只要是对国家声誉有益的事,我们就会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大爱无疆”包括了爱人类。在世博会上可以看到,到处洋溢着“大家一条心,全球一家人”的友好气氛。

  民族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信念缺失,也会导致民族精神的退化。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培育、不断弘扬,与时代同行。只许向上提升,不许向下滑坡。“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潜《神释》)我们中国人“喜”,不会“乐不思蜀”;“悲”,也不会“悲不欲生”。我们遇到灾难,在流泪之后会抬起头,挺起胸,继续奋斗;我们遇到大喜事,从不沾沾自喜,而是坚持与世人分享。“有德不可敌”(《左传》),中国人就是因为有一股子中国精神,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记者 任生心 整理)

  德阳:“跳跃式”重建

  记者 夏侯昭珺

  两年过去了,曾经的德阳灾区,现在一排排崭新的民房比肩而邻,人人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灾后重建,民生为本。德阳的重建工作,在“三年计划、两年完成”的大方针指引下,将灾后重建工作和由于地震而中断的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跳跃式”重建灾后新农村。

  记者在前往德阳市区的路上,发现路边有一个居民区,全是崭新的独栋别墅,而马路对面则是一片稻田。这里是绵竹市兴隆镇川木村六组小区。地震发生后,川木村所有民房基本毁损,整个重建在规划时,上级领导就创造性地提出把灾后重建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用城市“小区”的理念,来建设一个全新的川木村。

  走进张知友的独栋别墅里,宽敞的客厅让人眼前一亮。张知友说,这是按照政府限定的三人户设计的户型,房子总面积接近200平方米。重盖这个房子,总共花费了13万元,其中政府补贴1万6千元,江苏援建单位补贴5千元,特殊党费5千元,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贷到3万元的低息贷款,不足部分来自自己的积蓄和亲朋好友的借款。

  “以前道路、卫生条件和公共设施都跟不上,而且大老远的一家一户,想串个门都不方便。现在好了,路宽了、村里干净了、排水等公共设施也修得很好,而且每天干完活,邻里乡亲凑到一起闲聊,感觉比以前好多了。”

  在汉旺镇柏国村九组,绵竹正通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驾驶员王国云指着自家的大院欣喜地告诉记者,新居面积比原来多出一半,房子有两个巴掌宽的承重墙,再也不用担心地震了。“其实再好的房子,也不如好的政策,房子再坚固也只能居住,而政府的好政策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国云由衷地说。

  汽车行驶在汉旺新镇的公路上,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新居,间或夹杂的层层绿树和小桥流水,美得令人想停留下脚步。

  这个月底,刘刚均很快就要从已经住了近两年的汉旺镇新开村板房,搬到由无锡援建汉旺新城的新房里住了。“新房子马上就要竣工了,我们这些邻居都要搬进去住。国家补助的资金一般都够了,如果选最大的户型,自己再掏一万元左右就行了。”

  地震后,刘刚均虽然经历了断腿和丧子的双重打击,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联合了几位同样由于地震致残的乡亲,在板房门口合伙开起了杂货店,取名为“梦想起飞干杂副食品店”。“有赖于国家的好政策,我马上就可以实现很多年的梦想——住进新楼房了,这在地震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刘刚均说。(德阳5月11日电)

  甘肃文县: 安居乐业唱新歌

  记者 陈宗立 通讯员 刘启书

  5·12汶川地震两周年前夕,记者走进地震重灾区甘肃文县,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漂亮的重建新村,一幢幢洒满阳光的新居,浴火重生的灾区展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

  “地震无情党有情,以人为本暖人心,帮咱建起新家园,小康路上往前奔……”走近文县中庙乡肖家坝村,老远就听见悠扬的歌声,拉琴唱歌者是年逾7旬的老农郭满锐。一场地震使原本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失去了家园。如今郭家三个家庭都分别建起两层小洋楼。郭满锐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编写了一首《十唱新家园》的歌词。

  在文县灾区,郭满锐家的变迁只是一个缩影,如今全县20个乡镇的2.3万个维修户的房屋已完成维修,3.49万户重建户全都建起了新家园。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000元大关,除去灾后重建补助因素,达到2025元,同比增长16.4%。

  文县玉垒乡马家沟行政村稻吉山曾坐落在高山顶,离山下10多公里,羊肠小道洒满山民辛酸泪。地震中稻吉山村毁于一旦,在政府的帮助下,村民们在山下白水江畔川坝地带建起漂亮的新家园。村民张克富利用国家补助两万元和贷款3万元,加上自筹经费,建起一座建筑面积14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楼房。屋里摆设和城里人一样阔绰,庭房里大沙发、茶几、彩电、电视柜、冰箱一应俱全。

  “四月里,油菜花儿遍地开,山山岭岭光彩,山村建起新家园,男女老少喜心怀……”一首琵琶弹唱《灾区建起新家园》唱响在文县中路河畔的中寨乡。山乡农民怎能不放声歌唱?昔日的废墟不复存在,一座座新家园拔地而起,新生活给山乡农民带来新希望。

  中寨乡是全县人口最多的乡之一,但全乡2931个维修户早已全部完工,1012户重建户也全都住上新居。76户人家的杨志山村,是个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村寨。杨志山村民祖祖辈辈没有突破大山的禁锢。灾后重建为杨志山村带来福音,76户村民都住进新居。宽阔的街道、小广场,设施俱全的组织活动室——祖祖辈辈和大山做伴、与野兽为伍的山民,大步迈入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本报文县5月11日电)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