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横县推广垃圾分类 成各大城市“先知”样本(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西横县推广垃圾分类 成各大城市“先知”样本(2)
2010年05月27日 12: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高难度”的垃圾分类推广

  准备工作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由IIRR项目负责,对骨干进行培训。第一批骨干有40名,大多是学校教师,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还有4名村干部。第二批就扩展到80所学校的教师,22个乡镇企业经理和环保人员,受训的村干部也拓到300名。

  IIRR的“平民教育”理念是“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的潜能”。张兰英记得,最初做培训的时候,他们邀请一个做了20多年环卫工作的资深女工发言,她站起来就哭了,说从来没有人给我们这样的认可,让我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话,我一定好好干。

  大规模进行垃圾分类培训的同时,由环保部门、环卫处和科研工作者配合完成了横县垃圾的成分调查,结果表明,“横县垃圾可以分成两类:可堆肥的垃圾(81.11%)和不可堆肥垃圾(18.76%);横县每天产生的垃圾大部分可做堆肥使用。”

  民意调查同时启动。由IIRR和小学生们联合在街头上发放问卷,调查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居民同意自行分类后再处理垃圾,参与率达到98%,支持率达到87%”。

  一切准备就绪后,执行的第一步是如何选择试点的地区。起初,对于从哪里开始,项目团队有过分歧。有人建议应该从“素质高”的地方入手,比如城北区,那里多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员居住,“开展起来会容易一些”;但几经讨论,项目团队达成了共识,他们抱着攻坚的决心认为,应该从垃圾问题最严重的西街和马鞍街入手,因为那里的垃圾危害最严重。

  在“高难度”的西街和马鞍街,共236户居民必须全部参加试点。居民多是小商小贩,他们早已养成直接往郁江倾倒垃圾的习惯。

  于是,围绕着垃圾,一场小镇居民和政府官员的博弈开始了。

  当政府官员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来到西街做思想工作的时候,在“平民教育”中习惯了和政府官员平等对话的人们,开始直起腰杆和政府谈判。“如果你让我做垃圾分类,那么政府必须先把我屋后那些陈年的垃圾处理掉,如果你连这些都无法处理,我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好垃圾分类?”

  环卫站马上不声不响地把郁江边厚厚的、散着浓郁咸鱼味的陈年垃圾清理了。不但如此,环卫站还设置了专人上门回收垃圾,这样一来,虽然垃圾车无法开进小巷子,但往后大伙把垃圾放在门口就可以了。

  政府的果决行动让居民们服气了。等到政府再来做工作的时候,他们拍着胸脯保证,“菲律宾人能做好的事情,我们能比他们做得更好!”

  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

  万事开头难。

  这236户试点家庭得到了政府发放的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一个桶放吃剩下的食物,另一个桶放其他的东西。“这样的分类很简单,连老太太都会。”陈增洪说。

  环卫工人每天下午6点左右来收集一次,有害垃圾则每周日收集一次。

  环卫工人会细心地做好每家每户的登记,分得很好的家庭,会得到一些小奖励,比如一包洗衣粉,一块肥皂;不按规定分类的,当面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分,如果不在家,就在家门口贴一个改进的小纸条;屡教不改的,看见没分类,就不收他家的垃圾。陈增洪说,“其实从法律来说,我们不收没分类的垃圾是没依据的,但居民很快就接受了这种做法。”

  拿到了小奖励的居民非常高兴,他们口口相传地告诉周围的邻居,“如果做得好,会有小奖励。”

  这时候,当地对西街和马鞍街垃圾分类的宣传铺天盖地,一户城北区的居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那时候城北都很“眼红”,一是可以偶尔得到小奖励,二是被垃圾围困的滋味实在不好受。真正等到城北开始垃圾分类那天,“大家都觉得,这是一项很光荣的政治任务”。

  垃圾分类的试点刚刚进行了三个月,IIRR项目与横县政府的合作到期。“那时候项目的钱也基本用完了。”陈增洪说。

  项目到期时,横县召开了一个对当地而言“规模无比庞大”的国际总结研讨会。那次会议有200多人参加,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和NGO组织的成员等,不过,其中当地基层的代表就占去了150多人。

  会议上,横县的垃圾分类实验成为了最大的亮点。日本来的专家觉得很震撼,说,“日本做了好几十年才做好的垃圾分类,你们三个月就做到了。”

  香港浸会大学的黄焕忠教授更是兴奋得两眼放光。“都说香港人素质高,但大陆一个偏僻的县城,居然能用三个月就能达到95%以上的正确率。” 通过IIRR,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给予了横县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资金上的支持。

  “基金会给了我们十万,横县政府配套了十万进行了堆肥的试验。”陈增洪说,从2001年4月开始,县城的垃圾分类工作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根据实际情况,走“县城四周包围县城中心”的路线,做到“实施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再发展新一片”。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横县正式成立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由分管环保的副县长亲自挂帅,下设“实施领导小组”,建设局、农业局、教育局、环卫处等部门领导均名列其中。每一部门职责均有明确规定,并得到了政府的“授权”。

  在垃圾分类试点逐步扩大的过程中,政府倾其全力,投入273万,完成了垃圾综合处理厂的一期工程,并于2004年7月开始正式运转。其中包括三个垃圾中转站,一个垃圾填埋场和一个生物堆肥厂。

  “居民做好了他们该做的,政府也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虽然最初我们的配套跟不上,但居民知道政府在努力地去做,他们的分类就不会停下来。”陈增洪说。

  据横县政府提供的资料,“至2008年6月止,横县的分类工作已经普及推广到9300户居民,100多个单位,80多间大型酒楼,13所中小学校,3间农贸市场,占到了整个横县的70%,分类正确率达到95%以上。”

  资金瓶颈VS“我们赚大了”

  但陈增洪称,垃圾分类在横县,如果要继续推广,难度很大。 “我们花了20万,发动了70%的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但还剩下环城路内30%的居民,囿于资金问题,垃圾分类的推行还没有完成。

  “我们原本想申报示范点,但现在看来,不可能。”横县建设局局长陈增洪说。

  除去宣传的费用,在分类收集和运输上增加的人力必须考虑在内。以前,横县只用一个人开着一辆环卫车走一趟,居民把垃圾丢车上就成;但现在,必须有人上门收,环卫工人现在每人每天的工作量是350户。如果要继续推广,还得增加好几十人。

  在这个2009年财政总收入终于突破7亿元的农业大县,财政收入常年入不敷出。为垃圾的数百万投入,已属“巨资”。

  陈增洪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虽然横县花了20万做垃圾分类的普及,但收益是巨大的。以前每天要填埋60到80吨,现在只要填埋20吨不到,光这一项,就能让垃圾填埋场延长3倍寿命。“如果再加上解决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加上资源回收利用的价值,我们赚大了。从长远来说,我们还是得想方设法把剩下的30%也推广了。”

  横县也试图招商引资,但“因为垃圾的规模太小”,所以暂时还只能由政府大包大揽。他们曾经尝试过与一家化肥厂合作,共同完成堆肥。但随着分类区域的扩大,堆肥部分垃圾很快被附近农民捡去做猪饲料,每天拉到化肥厂的可堆肥垃圾量由投产初期的5~6吨锐减至2~3吨,已不能保证厂方盈利,运作一个多月后停产,协议终止。

  目前横县共有废旧回收店20家,每天收回的各种废旧物约12吨。

  “垃圾处理的确是循环经济,但横县政府在垃圾分类带来的利益分配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横县,在中国各地,政府都应该想清楚,在这个既是公共服务,又是循环经济的行业里,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张兰英说。 ★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