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是访问丨这个200年历史的行业,未来可能还有数万亿投资空间!
文/庞无忌
在如今的“高铁时代”,出行甚至通勤乘坐高铁已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早已对在纵横密布的轨道交通网络上建立起来的现代生活习以为常。但其实,世界第一条铁路建成距今还不到200年。
尽管轨道交通发展如此迅猛,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个看似密织的网络实际上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全球知名工程顾问公司奥雅纳全球铁路业务负责人周大沧,奥雅纳副董事、一带一路业务发展合作总经理李歆接受了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专访。
周大沧表示,铁路系统在社会商务、社交和旅游需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全球范围内的铁路扩建需求在持续增长且暂时看不到尽头。这意味着数万亿元的投资空间和机会广泛存在于美洲、澳大利亚、亚太地区以及欧洲。
对中国来说,一方面仍有大批城市轨道交通处于在建及计划中,另一方面大量既有轨道交通资产逐步
-
国是访问|数据业,将成第四产业?
文/刘育英
中国数据产业规模可观,位居世界前列,但也存在着数据要素有效供给不足、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尚未出台统一的数据市场交易规则和定价机制等问题。
未来数据产业有可能成为第四产业?中国应如何发展数据产业?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对发展数据产业意味着什么?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吕欣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谈及对数据产业当下的判断分析和未来展望。他也是近日出版的《第四产业:数据业的未来图景》一书的编写组成员。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数据产业位居世界前列
国是直通车:中国已提出加快建立数据要素市场,让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目前中国数据产业发展如何?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吕欣:我国数据产业规模可观,位居世界前列。根据中央网信办的数据,
-
国是访问丨投资内地,新世界两次“力排众议”
文/庞无忌
在投资内地这件事上,老牌港资企业新世界曾经两次“力排众议”。
新世界发展执行董事、新世界中国董事兼行政总裁黄少媚近日接受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专访时说,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那时很多外来投资者对中国内地投资却步,新世界集团却“力排众议”投资广州。如今的广州城市地标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就是那次投资的产物。
另一次是2016年,当时众多香港房企集中抛售在内地的项目,收缩战线。但新世界经过短暂调整后,将目光锁定大湾区,不退反进。“过去几年来,我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投资已经超过2000亿元”,黄少媚说,2021年初,新世界中国总部也从香港迁至广州。
经过一年多调整,当前内地房地产市场进入震荡复苏通道。尽管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交易活跃度回升,但业内普遍认为,内地房地产已经向高增长告
-
国是访问丨跨国公司高管密集访华,为什么必做“这件事”?
文/刘亮
从正在火热进行的消博会,到此前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博鳌亚洲论坛,近期中国各地举行的多场国际会议上,许多跨国企业高管频频发声,颇为活跃。
这并不难理解。202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步入2023年,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不少跨国公司高管密集访华,释放的正是持续“加仓”中国市场的强烈信号。
在当前全球经贸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为何还能持续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在跨国企业眼里,投资中国为什么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大伟近日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表示,中国利用外资具备独特优势。“作为跨国公司,要想有效地开展全球业务战略,就必须在中国市场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全球跨境直接投资三大趋势
-
国是访问丨瑞士再保险集团CEO:中国还能成为全球最大保险市场吗?
文/王恩博
早在2019年,全球再保险业巨头瑞士再保险就曾预测:中国将于21世纪30年代中期成为全球最大保险市场。如今,这个判断是否有变化?
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缪汶乐(Christian Mumenthaler)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等媒体采访,再次谈及这个问题。
缪汶乐强调,瑞再对中国市场的判断没有改变。到2032年,中国保险市场总值有望较2022年扩大一倍以上。中国在疫情期间表现出强劲韧性,瑞再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高于“5%左右”的官方目标。
看好中国经济全面回暖,消费成主引擎
稳固的经济基本面,是瑞再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瑞再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显着放缓,且面临较高下行风险。相比之下,今年中国经济将全面回暖,消费持续修复成为主要动力。
缪汶乐向国是直通车进
-
国是访问丨395个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在这一领域已连续七年全球领先
文/庞无忌 韩昕宁
中国已连续7年问鼎全球(除美国以外)十大LEED绿色建筑市场榜首。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及绿色事业认证公司(GBCI)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杜日生近日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时透露的信息。
杜日生说,截至2022年底,中国获得LEED正式认证的建筑物总面积已近1.6亿平方米,如果以北京中信大厦(北京最高的 LEED金级建筑)作为参照物,中国LEED认证总面积等于395个中信大厦。
LEED是指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由USGBC推出,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公认且应用最为广泛的绿色建筑及城市认证体系。自2005年我国第一个建筑项目获得LEED认证以来,LEED绿色建筑数量在国内呈现指数式增长。
在各类建筑争相申请LEED认证,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
有人认为,企业做LEED认证只是为了给建筑披上一件昂贵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