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共克灾难 两岸应建防灾救援机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台湾旺报:共克灾难 两岸应建防灾救援机制

2010年11月02日 14: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2日电 台湾《旺报》2日刊出社论说,两岸已有过海上联合救援演习的经验,马当局应利用苏花公路坍方救援机会,思考启动共同的防灾与救援机制,试点扩大建构两岸共同救援机制,它一方面可以加强双方在防灾与救灾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亦可借此逐步加强政治互信。对两岸关系而言,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意义。

  文章摘编如下:

  苏花公路坍方的搜救工作已进入第13天,台军也投入许多兵力,分从空中、地面及海上探测车辆残骸,无奈救援的难度太高。

  地球逐渐暖化导致气候变化异常,未来全球各地风灾、水灾、旱灾、地震或海啸的频率必然增高,损害范围也会愈趋扩大。台湾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地震带,地震频仍,加上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受到台风侵袭,无论从防灾、救灾或赈灾的角度而言,都需要制订紧急应变机制。

  重大灾情的救援工作讲求的是黄金时间,任何地区恐皆难独善其后,两岸已有过海上联合救援演习的经验,此时思考启动共同的防灾与救援机制,既有现实上的需求,也是可建立互信。

  两岸以往曾经讨论过如何建立防灾体系,可惜受制于政治因素或法律和执行面等问题,迄今未见制度化的运作成果。持平而论,苏花公路坍方救援并不涉及台湾防务机密与军事安全,马当局应该利用这次机会,试点扩大建构两岸共同救援机制,它一方面可以加强双方在防灾与救灾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亦可借此逐步加强政治互信。

  今年9月中旬,大陆海上搜救中心与台湾“海巡署”在金厦海域的联合搜救演习,就包括了船难救援、医疗后送与协调联系等合作实验。两岸透过这次的联合演习,确实提升了对海上救难与救援合作的认同感。整体来看,两岸在海上合作救难既能跨出一大步,后续深化并扩大至陆地(例如苏花公路坍方)与航空方面(例如船难或空难)的救援机制合作,理论上应能驾轻就熟。

  金厦海域海上救援演习大抵为两岸建立了沟通机制和联系管道,它虽仍不具有军事互信的实质意涵,但相较2008年两岸举行的“金厦小三通航线海上救难联合演练”时,台湾只派遣金门县政府港务处所属的一艘“金港一号”拖船参加,而这次“海巡署”派遣包括“金门舰”在内的9艘海巡船,规模上已远远超过两年前的演习,为两岸今后在非传统安全议题方面的合作,奠定进一步深化和广化的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全球各地天然灾害救援需要跨区性团队合作,特别是救灾资讯、侦测技术与设备取得,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仰赖共同的危机处理机制,这样才能把握救援黄金时间,同时达到最佳的救援效果。两岸建立共同防灾与救援机制,对两岸关系而言,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性意义。

  近年来大陆的救灾累积许多可贵经验,大陆方面也为此建立了完善的救难机制、防灾应变及动员能力,理论上值得台湾借镜,尤其两岸属同文同种,救援的过程中没有语言障碍和沟通困扰,更有助于提高救灾效率。

  更重要的是,两岸若能建立共同的防灾与救灾机制,势必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发展,进而增进两岸民众的情感和相互认同。于今,两岸既已签署ECFA,也达成多项合作与交流共识。有鉴于此,有关两岸建立共同救援机制的思考,应该要从人道观点出发。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