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美国高调重塑亚太“领导权”的背后

2010年11月11日 09: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1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刊出评论说,美国现在高调地提出重视亚洲,实际上是改变以前在亚太地区的“无为而治”为“励精图治”,强调美国力量的存在,折射出亚太地区力量的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同时,美国的亚太重塑,似乎有合围中国之势,中国要时刻保持警惕,以更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谋局,在磨合中成长。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中期选举尘埃尚未落定,奥巴马就迫不及待地赴亚洲散心。奥巴马此行既有对传统盟友日韩的“巩固外交”,也蕴含着新一轮的“拓展外交”。前不久,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刚刚结束对亚太地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访问。希拉里和奥巴马一前一后出访,无论是从出访日程还是范围来看,都在发出一个鲜明的信号,亚太仍是美国的天下,“新亚太”踢不开美国。上月26日,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奥巴马政府要重塑亚太地区“领导权”。

  亚太格局的20年

  事实上,美国从来没有失去亚太地区的领导权,而现在高调地提出重视亚洲,实际上是改变以前在亚太地区的“无为而治”为“励精图治”,更加强调美国力量的存在。这种变化背后,折射出亚太地区力量的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亚太地区进入“遗忘的20年”。其中20世纪最后10年美国忙于巩固冷战胜利的遗产,“民主的终结”带来的是美国独大下辉煌的10年。在亚太,20世纪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经济,在一纸协议下经历1990年代“迷失的10年”。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反恐”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轴,九一一事件拉开了美国的“反恐期”,接下来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构筑了美国的反恐堤坝。在“反恐”的大主题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成为反恐的辅助工具,反不反恐成为美国辨友区敌的标准。

  正是美国这“无为而治”的20年,让亚太地地区经历了力量的变化。首先,日本正努力着从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从谋求“正常”国家到申请“入常”,再到四国捆绑“入常”。其次,东南亚各国在经历短暂的迷茫后,打出了“亚洲价值观”,推动了东南亚的进一步团结合作,东盟十国以及其他多边合作机制,在相互磨合中成熟壮大。第三,中国在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下,已然成为一个地区强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在给国际格局带来深刻变动的同时,也把中国提前推到国际舞台的最前沿。

  反观美国,这20年对亚太地区“无为而治”的结果,却是自己面临着亚太“领导权”的不保,尤其是一场金融危机,更是提前暴露了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着多种力量带来的威胁。2009年,日本民主党联合政府上台后,给美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让东南亚各国不寒而栗,美国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做法,再次给东南亚国家敲响了警惕;澳大利亚陆克文政府宣称澳大利亚成为亚洲国家,积极活跃在亚洲舞台。

  美国的全面出击

  为了重塑在亚太的“领导权”,美国全面出击,加强与各国的关系。这种手段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巩固、拓展、参与。巩固,主要表现在对日、澳、韩等传统盟友的关系加强。扩展,即扩展新的伙伴关系,美国不断加强与新加坡等国的关系。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决定举行首届东盟-美国峰会,签署加入《东南亚合作条约》,还提出与湄公河下游四国建立新合作框架设想。

  美国重塑在亚太地区的“领导权”,与亚太地区的重要性是分不开的。首先,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亚太地区取得的经济成就让人瞩目。其次,亚太地区的全球力量增强。在亚太地区,有东盟这样的深度合作组织,还有东亚峰会、10+1、10+3等多边合作机制。第三、美国的战略定位。奥巴马上台后,把美国定位为一个亚太国家,除了发展经济的动因外,更具前瞻性的思考,就在于维护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然而,这也会给中国带来一个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份量加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密切,美国在中国议事日程中的地位下降,使中国改变长期以来的战略思维,铺开全面外交的新局面。

  美国的亚太重塑,似乎有合围中国之势,从东亚各国到两片海域,处处凸显美国力量的存在。对这种存在,既不要夸大了围堵中国的态势,也要时刻保持警惕。而美国高调重塑亚太领导权的背后,正是强权与新力量之间在特定地域的磨合。这将是一个漫长的阵痛期,中国需要打破囿于“斗—和”的零和思维,以更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谋局,在磨合中成长。(陆桢)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