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澳门日报:西方诋毁中国高铁“抄袭论”别有用心

2010年11月24日 1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20日,中国第二条城际高铁、江西省境内第一条高速铁路——南昌至九江高速铁路(昌九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中新社发 刘占昆 摄  

  中新网11月24日电 《澳门日报》24日刊出社论说,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西方总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甚至恶意诋毁和攻击,中国高铁自然也不例外。西方一些人对中国高铁的诬蔑攻击,有吃不到葡萄酸溜溜的成分,也别有用心,他们害怕中国先进高铁技术抢走他们的生意,于是千方百计恶言中伤,损害中国高铁的形象,阻碍中国高铁技术及产品出口。

  文章摘编如下:

  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近日全线铺通,预计将于2012年前建成通车。该铁路设计时速达350公里,从北京到上海只需4小时。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刊文称,中国高铁疾驰,使美国看起来像第三世界国家,这是美国已经落后的另一个明显标志。日本媒体则认为中国高铁是日本新干线“山寨版”,指中国高铁技术抄袭。也有外国媒体大肆渲染中国高铁不实用论。

  中国高铁引起世界关注,因其不可思议的发展速度。虽然中国很早就研究高铁技术,但直到2004年,在国际上能称得上“高铁大国”的,只有法国、日本和德国,中国高铁从来不被强国们放在眼里。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的“蓝图”,为中国高铁发展奠定基石。同年4月,国务院提出要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把铁路时速由16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此后,中国开始引进高铁技术。日本川崎重工一位总裁曾不无耐心地向中国同行劝告说:不要操之过急,先用8年时间掌握时速200公里的技术,再用8年时间掌握时速350公里的技术。但中国技术人员边引进消化边自主创新,硬是把加拿大、日本、法国和德国的技术融会贯通,设计生产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

  2008年7月,铁道部宣布,中国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其后,京津、武广、郑西、厦深、南广、贵广等一条条高铁开通或即将开通,中国迅速进入高铁时代。

  中国近期成功完成了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和谐号”CRH380A的设计生产,该高速列车在沪杭高铁试运行中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创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明年3月铁道部将在京沪高铁试验段上进行500公里时速试验。目前,中国高速铁路营运里程已达到7055公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仅用五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

  对于国外关于“中国高铁技术系抄袭”的指责,中国知识产权局长田力普日前驳斥指出,全世界的创新都分为两部分,一是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另一部分是自己结合实际所作出的创新。“发达国家可以这样做,为什么中国不可以?”“我们购买德日法加的技术,那是按照国际规则支付了专利费的,这是合法的。消化别人的技术,结合自己的情况而创造出来的新东西,怎么会是抄袭?”

  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西方总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甚至恶意诋毁和攻击,中国高铁自然也不例外。西方一些人对中国高铁的诬蔑攻击,有吃不到葡萄酸溜溜的成分,也别有用心,他们害怕中国先进高铁技术抢走他们的生意,于是千方百计恶言中伤,损害中国高铁的形象,阻碍中国高铁技术及产品出口。

  高铁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运输方式,具有速度快、安全、节能等明显优势。高铁的节能效果非常明显,比如时速350公里列车的能耗大约是大巴的三分一、小汽车的六分一、飞机的四分一。中国发展高铁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在找到新经济支撑点的同时,又占据未来能源利用制高点。“中国高铁”是中国制造业的荣耀,是中国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转型的一大成果,是中国出口的新亮点。

  中国在高铁技术上享有后发优势,综合了多个国家在高铁技术上所拥有的技术专长,并发展出了中国独具特色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中国已经与美国、俄罗斯、巴西、沙特、委内瑞拉等国家达成了合作建设高铁的意愿,并正与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国家探讨,将高铁从中国伸至东南亚、欧洲。在高铁示范效应下,我国企业在境外承揽的铁路项目近年大增,中国生产的机车、动车及零部件出口扩至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西方一些人爱拿中国高铁说事,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杂音无碍中国高铁的飞驰。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