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香港商报:美财政面临痛苦抉择 改革与否殊途同归

2010年11月30日 13: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30日电 《香港商报》29日刊出评论说,美国财政赤字问题情况尤为严重,财政改革势在必行。但财政减赤必将影响福利国家这个西方政制重要基石,削减国防及外援开支,必将影响美国的国际事务话语权,从而削弱其霸主地位。当然,美国若不进行深度改革,其实也将难以支持福利国家及霸主地位。故无论改与不改,对美国前景来说,都是殊途同归。

  文章摘编如下:

  最近欧洲尤其爱尔兰又受到债务危机的威胁,欧盟要出手救援。G20会议公布的各国行动纲领中,便包括了抑压国债负担的条文,指在短期采取刺激经济措施之余,必须制订中长期令人信服的减赤减债方案,以便维持市场信心。当人们注目欧洲尤其爱尔兰时,其实在发达国中美国的情况尤为值得关注。

  需要大幅减债减赤

  11月中彭博对全球投资者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二受访者表示担心美国的财赤问题,认为两年内利息必会因而大升。IMF早已就此事多次发出警告,指出全球净国债总额将由2007年的23万亿美元,大升至2015年的48万亿,其中富国的债务对GDP比例,亦将由七成多急升至接近1.1倍。融资困难随之日益严峻,未来几年将有约4万亿美元的发债需要。IMF更对各国的中期减债计划不表满意,深层改革措施欠奉的问题特别严重。

  美国的情况尤为严重,这三年连续有过万亿美元财赤,相对GDP约一成上下。美国债务实有三重问题︰

  一、过去布什政府执政的8年间由盈转赤,且赤字日增,根基欠佳。

  二、金融海啸冲击令财赤急升。

  三、日后因人口老化(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士进入退休期)将令财困更甚。

  显然,美国大幅减债的需要十分迫切,故奥巴马在2月时便成立了跨党派的财赤委员会(或以两党代表为名称Bowles-Simpson委员会),计划到2015年把财赤控制在GDP的3%水平。该会在11月中公开了削赤建议,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及深层调整,可算是对财政做大手术。其总体目标尤为进取,要求在2015年把财赤压至GDP的2.2%,并把总债负对GDP比例在2024年压至60%,从而符合一般的国际要求。按目前情况,估计到2020年债务将由现时的13.7万亿美元再增7.7万亿,对GDP比例上升至87%,但削赤计划将令债务增加额大减约一半至3.8万亿,裁减力度颇大。同时,亦对政府收入设定上限,为GDP的21%。

  削赤建议中的主要项目包括︰一、联邦政府裁员一成并冻薪。二、取消按贷利息扣减等各种税费优惠,并增加汽油税。三、削减国防开支,包括减少海外驻军三分之一,和减购战机等。四、削减福利开支,包括延长退休年龄和减少医保支出等。五、简化税制和减低企业及个人收入税率。

  从上述情况可得出几点判断︰一、定下的各种减债减赤指标均基本合理,可说是指出了一条根治财政问题之道。二、各种开支都遭削减,显示了平衡裁减的公平处理方法,也强调了建议的全面性,无一大项不被触及。三、对税制进行了优化改革,可望增加收税效率。四、通过财政增减推动了国防、福利及公务员体制的调整及改革。

  建议犹有不足

  当然,建议自非十全十美,仍有一些对其批评值得注意,如︰

  一、开源节流间的不平衡。有研究指减支与增收比例是三对一,重减支必影响低收入阶层较多,而少增收则有利于高收入阶层。但一般西方经济学界多认为重增收会过度损害投资意欲,对复苏及发展不利。

  二、税收上限定为21%,比现时的约15%高出不少。设上限要考虑征收能力,有Hausor Law的定律指出,二战后无论税率如何改变,美国税收占GDP比例却稳定于19.5%(研究至17年前为止),但有更新的研究指社会及人口情况变化,令上限可高达25%。

  三、加税及消除减免税的成果非用于灭赤,而是用于减低富人税率实不公平。

  四、削减福利不利低层。如克鲁曼便指出,提高退休年龄不合理,这令体力劳动者难以支持,何况寿命延长只见于富裕一群,收入中位数下人士的平均寿命30年来未变。

  无论削赤建议合理与否,最终还是要由国会作出政治决定。从经济学角度看,不合理处可予修改;从政治看,则要照顾各方利益集团。因此毫不意外地,建议一出便受到两党人士攻击,跨党派建议反是两面不讨好。

  有两大事项尤其关键,故今后的相关政治博弈也将更为激烈,一是减赤必将影响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西方政制重要基石;二是削减国防及外援开支,必将影响美国的国际事务话语权,从而削弱其霸主地位。当然,美国若不进行深度改革,其实也将难以支持福利国家及霸主地位。故无论改与不改,对美国前景来说,都是殊途同归。(凌昆)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