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澳门日报:日本逃避减排义务窒碍气候谈判进程

2010年12月08日 1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8日电 日前日本称绝不会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二阶段承诺任何减排目标。《澳门日报》7日刊出社论《日本窒碍气候谈判进程》。社论说,这是日本首次表明其抛弃《京都议定书》的立场。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诞生地,如今却坚决地反对议定书的延续,这种具有破坏性的谈判立场对坎昆大会取得阶段性成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文章摘编如下: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开幕。就在会议的第二天,日本谈判代表公开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日本都绝对不会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二阶段承诺任何减排目标。与此同时,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仙谷由人说,日本坚决反对把《京都议定书》延长至第二承诺期展开辩论,称第二承诺期“不公平且无效”。这是日本首次表明其抛弃《京都议定书》的立场。日本的强硬态度,使它获得了“化石奖”,这是一个由非政府组织在气候大会期间颁发给态度僵硬、阻碍气候谈判进程者的奖项。

  《京都议定书》以日本古城京都命名,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在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议定书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具法律约束力。其中,议定书附件一对三十多个工业化发达国家二○○八年至二○一二年第一承诺期减排目标作出具体规定,就是发达国家从整体上要在一九九○年排放基础上平均减排百分之五点二。发展中国家主张,第二承诺期应明确规定发达国家自二○一三年起的减排目标,而且应提高相关指标,因为全球变暖主要由发达国家引发。然而,议定书眼下面临终结的威胁。

  日本这种态度和言论受到许多与会代表抨击。巴西气候变化特使塞拉认为,日本企图终结《议定书》的立场是本次坎昆大会的“绊脚石”。“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人、也门代表阿萨德说,延续《京都议定书》是以往谈判的“既有决议”,在《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任何空白都将产生“严重后果”,不但损害谈判进程,还将危及“地球母亲”。如果日本不放弃这一立场,坎昆大会就不会成功。中国首席谈判代表苏伟说,日本代表团在会议上态度强硬,坚决反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这对坎昆大会取得阶段性成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美洲玻利瓦尔联盟代表警告,发达国家不要重复它们在去年哥本哈根大会上所犯的错误。该组织指出,某些发达国家企图抛弃《京都议定书》另起炉灶,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决不答应,也不会作任何让步。

  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提出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意愿。日本谈判代表已多次在各种场合公开表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日本都绝对不会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二阶段承诺任何减排目标。讽刺的是,一直以来亦步亦趋跟随美国脚步的日本,曾在二○○一年高调放话,尽管美国坚拒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日本仍将签署批准这个公约。时任日本环境厅长官的川口顺子在当年访问美国时还“劝导美国改变其立场”。九年后,日本的态度竟然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在坎昆大会前,日本国内的九大产业联盟已对日本政府联合施压,反对日本在二○一二年之后延续《京都议定书》。日本钢铁联盟主席在一个发布会上甚至公开声称,《京都议定书》的延续将会破坏日本的制造工业。

  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诞生地,如今却坚决地反对议定书的延续,这种具有破坏性的谈判立场为坎昆大会蒙上了阴影。日本的谈判立场显然是被其国内短视的产业集团所绑架。这些日本企业没有看到全球减排的趋势对于日本先进、高效的节能技术带来的商机。《京都议定书》是国际上唯一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保护协议,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重要成果,如此轻易放弃实在是不负责任。

  从历史看,像美国、日本等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对全球过往累积的碳排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现实看,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且大多是奢侈性消费带来的碳排放。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有义务率先减排。但部分发达国家企图弱化自身减排指标,同时又试图将减排负担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减排上的“共同责任”,希望脱离《京都议定书》下的谈判框架,另起炉灶达成一个包含所有国家的单一法律条约,不禁令人担心全球性的减排谈判进程是否还能继续下去。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