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中国军事外交更“有所作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香港文汇报:中国军事外交更“有所作为”
2009年01月04日 09: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中新网1月4日电 香港《文汇报》3日刊出文章《积极自信坚毅的中国军事外交》认为,2008年中国军事外交向世界展示着和平、友好、文明、现代的中国军队形象。随着自信和经验的积累,解放军军事外交已从被动提防发展到主动释疑、增加互信的新阶段。

  文章摘录如下:

  2008年中国军事外交大事多、亮点多,既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整体外交,也保持了军队特色,继续向世界展示着和平、友好、文明、现代的中国军队形象。北京军事观察家认为,纵观一年的中国军事外交,在参与世界和地区的重要安全事务时,中国军方言出行随,显示了更加自信、更加积极的姿态;在涉及到本国核心利益时,军方高层立场坚定,表现得更加果断。通过“有所作为”的军事外交,解放军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致力构建附有中国印记的世界安全新秩序。

  军事交流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是“走出去”走出了新历史。2008年12月26日,一支由三艘舰艇组成的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扬帆远航,去执行维护国际海运安全的全新使命。在中国过往船只受到海盗威胁甚至劫持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决定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派遣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为过往中国船舶实施护航。

  这在国际上看来也许并不惹眼的举动,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正如中央军委委员、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在欢送仪式上致词时所说,首次护航任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首次派遣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是我国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观察家认为,在世界格局再次陷入动荡和重组之际,中国这次不同寻常地向世界“亮剑”,既体现了中国政府、军队勇于承担大国的“全球责任”,也预示着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起点、新航程,可谓三艘军舰的“一小步”,中国海军迈向“蓝水”的“一大步”。

  二是“请进来”请出了新天地。遵照国际回访的惯例,中国邀请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驱逐舰于2008年6月访问了广东湛江,“涟”号驱逐舰还带来了日本防卫省和自卫队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的食品、卫生用品和毛毯等救援物资。

  观察家认为,舰艇互访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标志性,特别是对70前曾经发生过战争、现在仍对历史问题不时争执的中日两军来说,有着特别的昭示意义,中日两国军队正由相互敌视向相互了解、戒心开放向逐渐开放转变。

  联想到2008年下半年中央军委委员、中国海军司令吴胜利和空军司令许其亮相继率团访问日本,人们看出了中国对日军事外交战略思维变化的端倪。中日加强军事交流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两军的利益,而且对美日关系也将产生微妙的影响,或将开启亚洲安全合作的新时期,使中国的战略环境和发展空间、安全空间有所改善。

  透明开放外交有新发展

  一是军事训练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总参谋部9月组织的“砺兵-2008”实兵演习,参演部队分别为北京军区某装甲团和济南军区某轻型机械化步兵旅,演习被国外媒体称为“解放军陆军最高水平的对抗演习”。国防部邀请了36国113名军队人员前往观摩,创下了观摩国最多、观摩人员最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纪录,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反应。组织机关和演习部队抓住机会,虚心听取了国际同行关于演习背景设置、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态度越来越积极。印度孟买发生恐怖袭击后,印巴关系高度紧张。中国军队领导人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巴基斯坦政界和军方领导人;副总参谋长马晓天分别访问了印巴两国,与两军领导人举行会谈,就国际和地区安全角势、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两军交流与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对尽快稳定南亚局势、降低战争危险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开放的节奏越来越快捷自然。国防部围绕抗击冰雪灾害、特大地震、美售台武器、出兵远海护航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新闻发布,受到国外舆论好评。美军领导人访华时,中国军方邀请其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办公室交谈,让美方代表团感到惊喜和意外。

  观察家认为,随着自信和经验的积累,解放军军事外交已从被动提防发展到主动释疑、增加互信的新阶段,一个从容、自信的中国军队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妮尔砚)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