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象牙塔学者也成金融海啸“苦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星岛日报:象牙塔学者也成金融海啸“苦主”
2009年01月04日 15: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中新网1月4日电 香港《星岛日报》4日发表社论说,金融海啸下,不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成为受害者,不少大学机构的市场投资也出现不良状况,个别院校的营运甚至受影响,象牙塔内学者成苦主。面对未来的投资环境仍然不明朗,如何应对颇为费煞思量。

  社论摘录如下:

  金融海啸下,不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成为受害者,不少手头有盈余或储备的机构都受到拖累,譬如香港的大学机构最近就陆续披露,因为存放储备的投资组合受到市况影响,出现大幅减值。个别院校的营运甚至受到影响,面对未来的投资环境仍然不明朗,如何应对颇为费煞思量。

  各大院校投资失利,就算数字未公布,情况早已在预料之内。单从过去一年,几乎所有投资组合都出现负回报,各种资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值,院校或公营机构损手已是意料中事,能避过一劫者则属万幸。

  不过,大学的情况特别值得一谈,是因为西方不少名校,近年在投资市场均斩获甚丰,成为推动发展的重大财源;本港大学本来亦想群起仿效,期望可以建立有规模的投资基金,作为营运支出的来源。现在金融海啸来袭,令人惊觉投资风险原来可以非常吓人,究竟是否继续走外国大学这条路,成为院校董事会和管理层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象牙塔内学者成苦主

  传统上,运用公帑的机构,管理盈余一向以安全稳健为主,但这种风气近年明显改变,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主权基金的出现。过往,国家管理盈余和外汇储备,多数只会以现金存款或黄金为主,投资获利被视为非必要或甚至是“不务正业”,这种保守理念既源于公帑来自社会,这些资源在有需要时必须能够顺利调动,道德上不容有失,而且从实际角度出发,政府若有财政需要,大可透过收税或征费进行,毋须入市与民争利。

  然而,随着北欧、中东或东南亚富裕国家成立主权基金在市场进行投资,公共的理财哲学亦随之改变。香港的外汇基金因为背负捍卫联系汇率的需要,投资取态一向保守,虽然近年略为增加股票等投资组合,但总体而言,策略仍以稳健为主,亦因此在牛市时承受不少回报偏低的批评。

  和政府情况比较,外国名牌大学的投资策略就益发显得进取,像哈佛、耶鲁、牛津及剑桥等名校,投资基金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回报媲美牟利的私人基金,结果在金融海啸中,不少名校遭受重创,尤其英国,很多大学都成为冰岛破产的受害者。这些巨额损失不纯粹是账面上的数字游戏,还影响到学校要考虑减低教授薪津和营运经费,本来在象牙塔里的学者,忽然被动地成为投资苦主。

  耶鲁拒走保守回头路

  金融海啸导致财富大蒸发,但亦有人认为,投资有起有跌,长远来说仍然可以提供较存款收息吸引的回报。今次的超级跌市固然是一场大灾难,但同时亦是一场大机遇,正如耶鲁大学基金会投资总监史云生(David Swensan)所称,过去一年大学财富虽然缩水约五十九亿美元,但现在反而应该趁低吸纳,他眼中的“肥肉”,甚至包括人人闻之色变的垃圾债券和银行债务。史云生过去曾为耶鲁大学把十亿美元基金投资滚存到二百三十亿美元,投资眼光早已获得赞赏。

  美英名牌大学和香港的大学不同之处是,名牌大学很多都是私校,又或者投资基金源自捐款,大学的发展可以自己负责。香港的大学至今为止,主要营运支出仍由公帑支付,问责的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可以估计,经过今次投资上的“挫折”,部分大学会回归较为保守的理财策略。

  究竟大学理财应该保守抑或进取,本来就没有既定答案,无论是保守抑或进取,都有本身的优劣之处,最重要的是,今日种的因,会是明日收的果,无论选择了那一个方向,最重要就是要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