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澳报:两岸特色经合机制体现高度政治智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澳报:两岸特色经合机制体现高度政治智慧
2009年01月06日 14: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中新网1月6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6日刊出文章认为,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两岸可以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及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两岸创造性地发展了一个既符合“WTO”准则、又符合台海两岸现状的新模式。这是两岸中国人高度政治智慧的直接体现。

  文章摘录如下: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另一个“亮点”,是“两岸可以为此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建立更加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程,有利于台湾经济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发展空间,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

  胡锦涛所指的“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及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显然是正面回应了马英九有关“签署综合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构思。实际上,去年三月二十二日马英九当选后而又尚未正式就职前的四月三十日,曾拜访“三三会”,首次与台湾金融业者会面。金融业者建议马英九上任后尽快开放金融业直接登陆,马英九当场表示,上任后将责成“陆委会”委托海基会,发展“第三模式”,与对岸签署“综合经济合作协定”。

  马英九说,两岸可以发展“自由贸易签定”与CEPA之外的“第三模式”,透过签署“综合经济合作协议”(CECA),涵盖金融业登陆,避免双重课程,增加两岸投资保障等议题。这是马英九首次抛出两岸共推“第三模式”的“综合经济合作协议”概念,意在跳脱窠臼,走出符合两岸特色且具体可行的新路,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创造契机。

  去年十二月二十日,贾庆林在上海“国共经贸论坛”开幕式上致词时,提出两岸共同因应国际金融危机的五项建议,其中第五项“积极探讨及早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就对马英九关于“签订两岸综合经济合作协议”的设想,表态“我们十分重视,也予以认真研究”。这是大陆高层首度正式回应马英九有关签署“CECA”的建议。而连战在致开幕词时也提出了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架构”的类似主张,以作为建立两岸经济整合的第一阶段的框架协议。既然双方有此高度交集和共识,胡锦涛也就在“水到渠成”的态势下,“顺水推舟”地正式提出两岸可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的建议。

  “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既维护了一个中国原则,又因这种双边关系是“对等”的,而可避免产生“矮化”疑虑,尤其是可以防制民进党攻讦为“卖台”的闹场行为。因此,胡锦涛将之形容为“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但又强调这种经济合作机制的发展趋向是“更加紧密”的。由此可见,胡锦涛和马英九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诸模式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一个既符合“WTO”准则,又符合台海两岸现状的新模式。这是两岸中国人高度政治智慧的直接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所指的“更加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中的“更加紧密”,与“CEPA”的标题全文——《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的“更紧密”相比,在内容上可能会更为丰富,而且在性质上也有微妙差异。实际上,“CEPA”是在二零零三年香港遭受“SARS”袭击,经济陷于低迷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为了帮助港、澳两特区恢复经济,而在“WTO”的架构下所采取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

  正因为如此,尽管是“更紧密经贸关系”,但其内容却大多是单向的,亦即内地向港澳两特区开放其产品和法律服务、建筑服务、电信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进入市场,但却并未对内地的法律服务、建筑服务等进入港澳市场,作明确规范。

  尽管港澳是高度开放的自由市场,早在“CEPA”签署之前,就已有内地的法律服务、建筑服务等领域进入了港澳市场,不受“CEPA”的规范,但“CEPA”协议明确地向港澳单向开放大陆市场,却是在“WTO”架构之下的各类区域自由贸易协议中,较为罕见的。因此,“CEPA”全文标题中的“更紧密关系”,是单向的。

  而胡锦涛所指的“CEPA”“更加紧密关系”,应与“CEPA”的“更紧密关系”有异,因为前者是双向的,亦即在大陆向台湾开放市场的同时,台湾也向大陆开放市场。因此,胡锦涛将之形容为“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这种“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协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发展”。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才“有利于台湾经济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发展空间”、“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富权)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