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中日韩上演抱团取暖三国演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中日韩上演抱团取暖三国演义
2009年01月09日 09: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9日电 香港《大公报》9日刊出评论文章说,2008年以来,中、日、韩三国整体互动良好。金融危机下,三国于2008年12月13日首次举行了首脑会谈,从而进入了战略合作的新时代。三国已经意识到,在金融危机时代,“抱团取暖”远比内讧的“三国演义”来得重要。

  文章摘录如下:

  评价2008年的东北亚关系变化,应该着重于以下三个内容:一是不可忽视朝核危机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二是中日关系是本区域稳定的基石;三是中日韩三国的互动是衡量东北亚关系走向的关键要素。

  “朝核危机”:经过多轮“六方会谈”的博弈,在今年窥到最终解决的希望。去年6月26日,朝鲜向中国提交核申报清单,由于中国是“六方会谈”主席国,此举意味着朝鲜向弃核实质进程迈出了坚实一步。随后一天,朝鲜炸毁宁边核设施。美国便做出积极表态,一是不再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二是宣布45天内将朝鲜从“支恐国家”中除名。

  虽然朝核问题未在布什任内最终解决,未来可能还有反复,但中美两国的主导作用已经笃定,朝核危机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六方会谈”的多边架构予以化解。

  互惠共赢份量增大

  中日关系:2008年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小泉时代终结,经过安倍时代的调整再到知华派福田康夫的努力,中日关系被观察家们用得最多的一词是“走暖”、“回春”。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开启“暖春之旅”,这也是中国元首10年来首次访日,双方签订《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深化中日关系的第四份政治文件。

  小泉时代“政冷经热”的尴尬被彻底消融。随后,中日领导人之间的双边多边会晤达到9次,这破了战后中日关系领导人互访的记录。两国领导人高调互访、相见言欢,是中日关系在2008年最惹人的亮点,以至于中日共同的邻国韩国都认为,中日进入蜜月期。而在这些高层互访中,如八国峰会、奥运开幕、亚欧峰会、G20峰会、APEC峰会以及中日韩三国峰会等,中日双边关系已经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度结合起来,凸显中日合作的新水平。

  西藏问题和圣火传递,日本没有附和西方的鼓噪;四川大地震日本救援队伍的敬业和人性情怀,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奥运会上,盛大的开幕式,让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也感受到了“和”字的感动。中国人真诚地为日本运动员加油的场景,也化解了多年来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心结。

  福田退位,麻生上台,中日关系在金融危机时代并未走冷,而是延续既有的轨道平稳前行。中国提出“以日本为伴,与日本为善”,麻生对以“中日永恒邻居”,足显在中日两国关系的战略平台上,互惠共赢的份量已经超越两国历史和现实造成的诸多歧见。

  再看中日韩三国互动:总体而言,中日韩三国地缘相接、历史文化相近,发展模式也有共同之处,经济贸易相互依赖。2008年,中日韩三国整体互动良好,历史的陈年旧账虽不时掀起波澜,现实的中日、韩日领土争端虽有体现,但是三方战略性合作的基础是扎实的。尤其是金融危机下,中日韩三国于2008年12月13日首次举行了首脑会谈,从而使中日韩三国进入了战略合作的新时代。

  新的一年,中日韩三国面临着从全球经济危机中突围的共同使命,加上三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三国都必须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合作。

  求同存异最为重要

  目前,三国贸易额已经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的45%,中日贸易已经超过美日贸易。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合作,具有传导亚太区域辐射全球的效应。虽然今年东北亚的贸易遭遇重大挑战,但在全球贸易格局中依然举足轻重。

  一是三国都采取了紧急救市和促进外贸发展的各项措施;二是三国强化了贸易合作;三是三国加强了对韩国这一贸易短板的援助。中日两国都和韩国签署了各自高达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一货币合作意味深长,不仅体现于中日对韩国的金融援助,也让财经专家们联想到强势货币“亚元”的呼之欲出。总之,三国已经意识到在金融危机时代,“抱团取暖”远比内讧的“三国演义”来得重要。

  由于东北亚复杂的政治地缘形势,加之美、俄区域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有本区域既有的战略和历史惯性,未来东北亚的历史困扰和现实矛盾还有可能会激化。但是,东北亚三国已经意识到了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有了这个认知,有了中日韩三国峰会的机制,就可以破解三国间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矛盾。(张敬伟)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