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寻访赴新加坡首批中国女工 成功融入岛国生活(图)(2)

2010年11月30日 09: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电子厂女工的生活

  刘华珊的老家在晋江市石狮市。改革开放后,石狮市成为服装批发中心,主要的市场包括临近的台湾。整体而言,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错,年轻人也特别注重穿着潮流。因此,当刘华珊第一天到工厂报到时,看到管工分配下来的灰色制服,脑海闪过的念头是:“怎么像电影里囚犯穿的衣服!”

  除了员工制服,第一次上班的刘华珊也不适应这里工厂的运作,包括流水线上不断输送到工人面前的电子板,以及管理层没有为员工提供午休的作业形式。

  重温过往,刘华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坦白讲,刚来的半年我几乎天天都哭,一直吵着要回家。”但她补充说,厂里的管工非常体谅她,发觉刘华珊无法适应流水线的生产工作后,就把她调到产品素质监管组。这样她在工作中能时不时起身走动。过了一阵子,她就适应了工作环境。

  刘华珊当时和另外十多名同乡分配到日本工厂工作,施詠晴和苏培红则是到一家本地工厂服务。谈起那段打工的日子,施詠晴和苏培红记忆犹新。

  深刻的印象或许源自许多美好的回忆。

  像施咏晴就难忘管工和同事对她们的照顾。她举例说:“我工作起来很认真,午饭时间都不愿意停下来。管工就很关心,叫我先去吃饭,他来帮我监督流水线。还有,当时我们最喜欢加班,可以赚取加班费。”

  苏培红学习能力很强,在工厂的时候,管理层多次推荐她进修提升技能和英语的课程,所以她后来还晋升到助理工程师的职位。

  工作之余,她们也不忘到处逛逛,了解新加坡。施咏晴就提到,她们的工厂相当关心员工的福利,时常会组织到新开幕的旅游景点参观。她们和同事一起到过的地方就包括动物园、圣淘沙、虎豹别墅、海底世界等等。

  另一边厢,刘华珊的工厂安排她和其他晋江女工居住在靠近东海岸的旧式公寓里。她们有空的话,会先嘱咐一名姐妹到附近的戏院先买戏票,大伙下班后一起看戏。有时,她们也会到海滩散步,举行烧烤聚会。

  刘华珊不忘强调说:“当时一张戏票才三块半,很划算。”

  三年辛苦存一两万

  施咏晴告诉记者,她们这群女工的起薪每月不到400元。她和苏培红是同事,刚来时月薪一样是365元。缴付了住宿费和其他税费,剩余的工资是315元。对现在的“打工仔”来说,肯定不会把300多元的工资放在眼里,但施咏晴、苏培红和刘华珊都一致说,新加坡当年的消费并不昂贵,这样的薪水足够一个人使用。

  令人佩服的是,施咏晴工作三年回国时还存下1万多元的储蓄。她说:“这是很普通的。我们当年回中国的时候,很多人都带了一两万元回去。”

  成为新加坡的一分子  

  刘华珊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完成父亲多年来的心愿,那就是至少成为永久居民,方便她把父亲接到新加坡,来探望不见30多年的大伯,还有为早已过世的爷爷奶奶扫墓。

  和刘华珊相比,施咏晴和苏培红从来没想过要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更没想到她们会在岛国遇到心仪的对象,成为狮城媳妇、狮城妈妈。

  施咏晴说,决定回国的同乡主要是为了结婚,所以她们放弃了申请新加坡永久居民的权利。她和苏培红在老家没有对象,两人又适应了本地的生活,所以来新三年后便在公司的协助下,成功申请到永久居留权。离开工厂后,她们也顺利入籍新加坡。

  施咏晴自小爱看书报杂志,来到新加坡后交上知心的笔友。这名笔友最后成了她的丈夫。施咏晴找到另一半后,不忘为其他朋友牵线。她把丈夫的好朋友介绍给苏培红,想不到还很顺利,两人也情投意合,结婚成家。刘华珊则是在旅游的时候,结识新加坡籍丈夫,并在本地落地生根。

  在新加坡生活了大半辈子,都已经成为新加坡公民的她们三人,对自己被称为“新移民”有些别扭。对她们而言,“融入”本身就是很自然的过程,不需要刻意培养,更不需要不断提醒。

  刘华珊就认为,媒体近年来对新移民课题似乎很感兴趣,时常使新移民成为报道的焦点。这虽然有助于提高国人对新移民的认识,但也间接突显了新移民和国人的差异,导致新移民与本地人的隔阂越来越大。

  身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南来新加坡的早期移民,她们对新一波移民也存有一定的矛盾心理。毕竟,这些“过江龙”有一天也会成为她们子孙的竞争对手。

  但施咏晴豁达地说:“想到孩子以后要和新移民竞争,内心也会不安。但我觉得这种情况还是好的。在新加坡成长的孩子习惯了安逸的生活,缺少外国人拼搏的韧劲。有新移民的加入,孩子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对新加坡的未来也是有利的。”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