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寻访赴新加坡首批中国女工 成功融入岛国生活(图)(3)

2010年11月30日 09: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和晋江会馆结缘

  人在异乡,总是倍感思亲。

  对于出生80、90后的年轻人来说,即便是离乡背井工作,通过电话、互联网、社交网站等资讯通信工具和亲朋好友保持联系是易如反掌的事。但对20多年前南来新加坡的中国女工来说,家乡那里电话在乡镇还未普及,要传递思乡之情,只能通过书信。

  即使家里安装了电话,越洋通电也不便宜。受访的三人给记者描绘了一个很好玩的情景。她们说,来新一年多后,电话在中国较普及了,而新加坡当时也恰巧刚推出一元硬币,当时她们打电话,两人一齐出动更有效率。

  记者问为什么,苏培红说:“因为一个人手握听筒,另外一个要时不时投硬币,因为一元打不到几分钟。有时讲电话要花上二三十元。”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新加坡晋江会馆主动联系上这群年轻的乡亲,向他们搭起了互助的桥梁。

  晋江会馆现任会务顾问兼永久名誉会长林光景受访时说,他当年从媒体报道得知政府将从中国引进800名技术劳工,其中包括晋江女工。有鉴于同是晋江人的情谊,林光景与她们取得了联系,除了带她们参观会馆,认识其他会员,会馆也邀请她们出席常年活动。若遇上任何困难,会馆也会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对会馆感激之情

  访问过程中,施咏晴、刘华珊和苏培红都亲切地称呼林光景为“光景叔”,还频频提到她们对会馆的感激之情。

  林光景说:“这群女孩子很自爱,很上进。来新加坡之后,一直努力工作。这么多年来,她们也和会馆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大大小小的活动,只要通知其中一个人,她们有空就一定会前来帮忙、支持。”

  晋江会馆现任主席庄镇祥希望,像刘华珊等几名来新多年的中国移民,日后可以在会馆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使会馆后继有人。

  晋江会馆几年前组织了青年团,其中一半的成员是新移民。庄镇祥接下来打算重新编组妇女组,并期待施咏晴、刘华珊和苏培红这样的乡亲能主动参与,加入领导或策划的行列。(陈能端)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