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鼓噪声浪不绝 西方为何集体热炒“中国间谍案”

2008年01月08日 10:59 来源:《环球》 发表评论



    2007年8月26日,德国杂志《明镜》封面上,一个黄色面孔的人从幕后向外窥探,封面故事标题颇为抢眼:“黄色间谍”。报道指责在德国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工业间谍活动与中国有关。而同一天恰逢德国总理默克尔出访中国。

  2007年,西方媒体对“中国工业间谍”的炒作出现了一波新高潮。在此期间,德国媒体一直充当着这场鼓噪浪潮的总领唱;直至年末,英国媒体大有步德国同行后尘之势,在首相布朗访华之前再次掀起炒作高潮。美国、加拿大、法国媒体的附和之声也不绝于耳,甚至连韩国媒体也声称不应再隔岸观火……

  西方舆论在此时集体“爆发”,无中生有指责“中国间谍威胁”,其内在根源何在?

  唱和之声此起彼伏

  2007年新年伊始,德国媒体就引爆了所谓“中国工业间谍”的炒作风潮。2月6日,德国媒体报道,德国“马克思主义在线文库”网站遭到黑客攻击无法正常运转,该网站的工作人员布莱恩培根妄称“袭击99%来自中国”。

  2月8日,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副主席雷姆博格又对《明镜》周刊公开表示,“我们确信,中国黑客在近期加强了攻势。其他西方国家发现的来自中国的经济间谍的数目更多。”

  在随后的半年里,这种论调从未停止。而真正引起轰动的是8月26日出版的《明镜》周刊,它抢在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之前刊登了封面文章《黄色间谍》,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黑客”对德国总理府、外交部、经济部和科研部电脑系统的全面攻击,并称大批中国侨胞和留学生正作为“黄色间谍”在暗地活动。

  与此同时,其他西方国家关于“中国间谍”的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2007年3月11日,《今日美国》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黑客寻找美国入口》的文章,称中国黑客很可能是去年11月入侵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黑手”。10月份《时代》周刊撰文称“中国的间谍活动是美国技术面临的最大威胁。”

  加拿大情报部门则在6月发布报告,声称中国在加拿大的“工业间谍”活动频密。而在两年前大肆炒作“中国女留学生工业间谍案”无果而终后,法国媒体依然劣习不改,9月8日法国《世界报》又称“法国总理室受到疑似中国军方的黑客的入侵。”

  英国舆论在首相布朗宣布访华行程后再次掀起“中国间谍”炒作高潮。《泰晤士报》12月1日发表文章称,英国军情五处处长乔纳森埃文斯日前给各大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行的300名行政总裁及安全负责人发送“密函”,警告他们“小心中国国家机构支持的黑客间谍窃取商业情报”;12月4日,《每日电讯报》又刊登题为《圣战与中国在威胁商业》的文章,把国际恐怖主义和“中国商业间谍”并列为威胁英国商业的两大因素。

  最近,甚至连韩国媒体也按捺不住寂寞。12月4日,韩国《朝鲜日报》在引述《明镜》周刊文章后表示,真正“火烧眉毛”的应该是韩国,现在韩国不能再对“中国间谍”隔岸观火。文章还说,在造船、钢铁、半导体、汽车等领域具备世界竞争力的韩国企业,已经成为“中国间谍”的重点“目标”。炒作背后的利益与考量

  在这场对“中国间谍威胁”集体歇斯底里的炒作中,西方媒体、政治家、企业界都有参与。而媒体无疑担当了冲锋者的角色,并且参战阵容相当豪华,从德国《明镜》到美国《时代》《今日美国》,从英国《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到法国《世界报》,乃至韩国《朝鲜日报》,无不是名声显赫的各国主流媒体。

  在媒体的热炒背后,不能排除他们有试图通过“好莱坞式”的间谍题材吸引读者的意图。但这些主流媒体的集体发声,也可能隐藏着它所代表的政治势力更深层次的考量。

  在德国联合当地华人毅然起诉《明镜》杂志的周坚告诉记者,继美国之后,先是去年的日本和加拿大政府,再是今年的德国默克尔政府,都纷纷祭起了“价值观外交”的大旗,宁愿舍弃部分经济利益也要来威胁中国。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中国正在以一种跟他们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崛起,这令他们感到不安。再者就是近现代史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弱者的地位,西方现在还不能接受中国发展到与他们平起平坐地位的现实。长期以来根植在西方政客心中的 “中国威胁论”并未停止,热炒“中国间谍”只不过是一个新的话题而已,但却是一个更具杀伤力的话题。

  另外,在西方各国对“中国间谍威胁”一轮轮的炒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角色便是各国的情报部门,比如发送“密函”的英国军情五处。而《明镜》周刊辱华文章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来自于德国宪法保卫局所炮制的年度报告。而且自始至终在德国各个媒体发表“中国间谍威胁”言论的,也正是宪法保卫局的个别官员。

  对此,有英国媒体表示,军情五处处长埃文斯频繁强调国外间谍威胁,不过是为布朗政府制定的新反恐法“做宣传”,另外也是想借此加强军情五处的地位。而据德中经济资讯协会主席王学军介绍,德国的事件实际上也与目前宪法保卫局正在谋求的权力扩张有直接关系。

  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传统上并不负责企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反间谍工作,但近年来它一直在谋求“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介入经济领域的保卫工作”,并宣称经济间谍活动的危害性已经远远超过恐怖活动、刑事犯罪、战争或和军事行动带来的后果。

  在2007年的汉诺威工业展上,德国宪法保卫局还破天荒地第一次“摆摊设点”,向参展企业招揽生意。然而一直以来德国企业对此并不热情,调查显示有一半的企业更愿同警方保持密切联系,而愿意同宪法保卫局合作的企业不到三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扩大部门权力,德国情报机构拿所谓“中国间谍”问题大作文章,无疑是在利用一部分社会民众的心理。

  封锁核心技术背后的意图

  在西方媒体大肆鼓噪“中国间谍威胁”的背后,不难看出他们对中国封锁现代产业核心技术的企图和努力。

  有部分西方舆论认为,为了从根本上遏止中国的崛起,必须长久地防止中国获得各个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将中国排除在“核心技术俱乐部”之外。直到目前,从汽车、飞机、轮船等运输领域的发动机技术,到IT、家电、通信领域的芯片技术,再到化学、医药、能源、环保技术,乃至钢铁领域特种钢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工业领域的核心技术都被他们束之高阁。依赖这些技术,西方企业从全球市场上每天都在赚取着丰厚的巨额利润。

  这种封锁与担心,在德国表达得更为直接。2007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执政党基督教联盟党通过一份新的亚洲政策文件,文件中将中国明确定位为德国的“竞争对手”,指出崛起后的中国在能源、非洲和进出口等领域将与德国直接竞争,德国应加强与印度、日本等国合作,对中国崛起则应采取批判的态度。

  而德国媒体也承认,由于工资水平高,德国已经不再是建厂生产的首选地点,目前德国经济中最有价值的便是其掌握的纳米技术、军事技术以及交通、环保、能源、机械制造等核心技术。为了保护德国企业的成功秘密——不论是科研结果、发展战略、产品资料、客户信息还是财政报表,德国企业和政府将不遗余力。

  这种“核心技术俱乐部”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实际上与他们长期以来对能源的垄断、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一样,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防止中国获得经济崛起的必要因素。发展中国家“以市场换技术”的设想由来已久,但直到目前还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根本原因还在于西方国家一贯实施的核心技术封锁政策。从当前全球范围的媒体和政客集体热炒“中国间谍”的局势来看,这可能不仅仅是他们对中国企业的误读和过度反应。

  [1]  [2]  [下一页]

编辑:刘郁菁】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更多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