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笼是新加坡真正唐人街?个性随遇而安逆来顺受(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芽笼是新加坡真正唐人街?个性随遇而安逆来顺受(3)
2009年09月21日 16: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牛车水·芽笼:变与化——采访侧记

  牛车水和芽笼的专题虽然是分别进行,但采访计划是同时诞生的。

  一个多月前,《新汇点》编辑团队开会时提出一道社会学问题:牛车水的新移民仿佛越来越多,近年开了很多家中国地方菜的餐馆,到处看到、听到来自中国的客工、新移民;与此同时,芽笼也出现很多来自中国的工人,许多由中国新移民开设的,亮着醒目华文招牌的餐馆、熟食摊,以及迎合社区需求的中国国货超市相应而生。

  我们尝试要回答的是,作为“Chinatown”(唐人街)的牛车水是不是在经历最新一波的“唐人街化”?而芽笼的“唐人街化”和牛车水又有什么不同?谁的程度更深刻?

  我们更关心的是,新来的成员对社区原有面貌和居民生活产生什么催化作用。

  任何有历史感,或童年回忆深植在牛车水的新加坡人,对于牛车水会有一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亲切感。海山街的豉油鸡,大同饼家的“嫁女饼”,珍珠坊小贩中心的酿豆腐,牛车水大厦的富良唱片店,还有二姑糖水、林志源肉干,以及东兴的蛋挞,良辰美景的老婆饼,前大华戏院对面的兑钱服务……牛车水总有至少3个或更多理由让我每次走访时不会匆匆经过,而会怀着一份“难得到此一游”的心情坐下来,吃点东西,又打包点什么给朋友和家人。

  现在的牛车水,新与旧一样醒目,原因是新的很新,保留下来的则代表了传统和回忆的老字号商店,它们的服务至少也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所以旧的很旧。

  老字号商店经历了牛车水这数年的变迁,眼看同一条街道商店的租户,和翻新后去年重新营业的牛车水熟食中心的摊位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了新人经营,倒有一份冷暖自知的感叹。

  在交谈过程中,让人强烈地感觉到,他们也有随时因为租约问题,或经营难持续而关门大吉的心理准备。言语之中充满危机意识,却又无奈地表示又能怎么样。

  牛车水的新成员却看到牛车水的商机、便利、光鲜一面的文化魅力。他们没有经历过牛车水的变迁,他们没有历史的遗憾,也没有感觉自己是政策下的牺牲者,因此面对媒体发言时少了一分警惕,多了一分好奇。

  芽笼的氛围截然不同,她没有历史、文化,或者回忆的包袱。她甚至没有成为旅游地标,每年要吸引多少游客,引进多少旅游收益的KPI(表现指标)压力。

  采访“芽笼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对变化的反应敏锐,因为变化即是商机。这几年,中国客工多了,迎合他们的消费形态跟着出现,所以芽笼让外人觉得像个Chinatown。芽笼人看到的则是更深刻的需求与供应的商业定律。

  与此同时,芽笼横巷里散布着的许多宗教团体、社团,他们是芽笼不变的基石。

  哪天,芽笼脱下了“唐人街”的外衣,只要仍拥有顺其自然、各自为政和不同的社区精神,芽笼还会是“生猛鲜活”的芽笼。

  但是,当牛车水正逐渐失去老字号的美味和传统工艺,以及好几代人共同拥有的生活形态,它除了硬邦邦的建筑物,还有什么是可以让我们引以为豪并推荐给外国朋友,甚至珍而重之地传给下一代的?

  “新移民”能不能继续丰富牛车水的生活文化?也许正如在安祥山开设英文文学书店的本地年青人陆文良受访时所说的,只要新成员是抱着在牛车水长期经营的打算,自然对这个社区有所贡献。

  让人担心的不是变化,而是在新旧交替过程中,原本文化遗产和集体回忆便不够多不够深的年轻岛国,更浅薄,更表面化了……(赵琬仪)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