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移民十年回首:人生中浓重的一笔色彩(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新加坡华人移民十年回首:人生中浓重的一笔色彩(2)
2009年11月17日 09: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留下或离开同感情无关

  这群SM2奖学金得主,当年来到这里时是懵懂的少男少女,10年后,对于“假如时光倒流,你还会选择来新加坡吗”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给出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新加坡社会有独到之处,有相对公平的环境,给每个人提供机会,并且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个性的发展。

  杨叶说:“新加坡政府给我们奖学金,是要让我们有个稳定开始,参与社会的更新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掠夺性的淘金心态来这里生活。”

  由于10年前是作为一个集体来到这里,这批政府奖学金得主的群体归属感比较强,之后在本地的生活也比较顺利。他们心态平和低调,很少认为自己是“新移民”,也觉得融入本地社会是自然而然的事,生活习惯和本地人也很接近。

  越来越关心新加坡新闻

  来自四川的张果说:“我越来越关心本地新闻,包括八卦新闻。生活习惯也本地化,比如早上喝kopi o,中午顶着大太阳吃肉骨茶,晚上会三五成群地吃个煮炒。”他开玩笑说,他出去旅游时外面的人会把他当成是本土新加坡人。

  说到与本地人的相处,张果认为,朋友间性格吻合的重要性远远大过国籍差异。中国汶川大地震时,本地同事都为他担忧,让他感动。

  杨叶也对本地朋友赞誉有加:“我的几位良师益友是新加坡人,他们没有我们思维中的包袱,没有我们的定式,为人不势利,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种执著。”

  陈杰说:“新加坡有一流的生活条件。这东西方的十字路口也提供机会,让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我还会在这里奋斗。”

  最近的“张元元事件”引发关于新移民的话题,部分受访者表示对这事件不是特别关注,因为个人的选择不见得等同于群体的大趋势。

  关于如何看待离开新加坡的话题,来自上海的聂蕾蕾说:“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最黄金的10年都在这里度过,但老实说我还是很难回答是否真正融入新加坡社会的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虽然18岁之前生活在上海,恐怕现在也很难说能融入上海社会。正因如此,就更要多走走不同地方,才能发现哪里有我无法割舍的东西。”

  离开不等于就断了联系

  杨叶则很理智地提出:“我觉得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积极的现实想法。我们关心中国,也关心新加坡周围,关心国际。”他认为,留下或离开,同身份感情无关,都是有一定现实理由的个人选择,社会应视作正常。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冯祥是个将要离开新加坡的例子,他在金融行业,准备跳槽去香港的一个精品投行Fortman Cline Capital Markets。他告诉记者:“老实说,我很喜欢新加坡,她是我第二个家。我对新加坡的熟悉程度超过对中国的熟悉程度,在本地和新加坡人交流反而比和中国人交流更容易。但从事业的发展来考虑,香港的新公司能给我发挥空间和平台。”

  他也强调:“可是我以后真的也会考虑回来。离开并不说明和新加坡的联系就断了。我在上海时常去新加坡人扎堆的酒吧玩,有种熟悉的感觉。以后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看到和这里有关的事物,我都会觉得亲切。”

  对于新加坡这个在自己的黄金岁月中刻下深刻痕迹的国度,他们有种真诚的感恩。这次10年聚会的组织者之一焦阳有这么一段总结:“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很幸运,新加坡教育部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觉得政府很有远见,这个项目为新加坡引进新鲜血液,又加强中新两国的纽带。我相信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为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白雪)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