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餐馆应对语言考验:逼自己开口说英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新加坡华人餐馆应对语言考验:逼自己开口说英语
2010年03月16日 1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羊贵妃”的顾客有三成是外国游客,这对服务生的外语能力是个考验。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3月16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餐饮业是新移民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尤其是餐馆服务生,往往站在为新加坡人服务的第一线。新加坡人力部今年初制定新规定,从7月起,零售、餐饮和酒店业客工须通过“服务业语言能力测试”,以确保他们具备基本的英语能力。而新加坡的华人餐饮店,早已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培训员工的英语、华语,积极应对语言考验。

  位于牛车水美食街的“羊贵妃”,是一家经营西安美食的中档餐馆。店主宋欣鸿来自中国吉林,店里的三名服务生全部来自中国陕西。不过,人力部的新规定对这家餐馆,完全没有影响。宋欣鸿说:“我们的三名服务生全部拥有大学文凭,一名已是永久居民,另外两名分别是EP和SP准证。”

  服务业语言能力测试(Service Literacy Test)针对的是持工作准证(Work Permit)的外籍员工,只有通过这项测试才能成为“熟练工人”;熟练工人的劳工税比非熟练工人每月少90元。

  本身拥有MBA文凭的宋欣鸿,2000年来狮城留学,2007年选择在牛车水开店,就是想打造一个著名餐饮品牌。由于牛车水是旅游区,势必要求服务生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所以在挑选员工时,她非常注重这方面的考察。

  她曾亲自飞到西安面试、招聘员工。两名被她选中的店员,一名是当地酒店餐饮部的领班,会说英语和日语;另一名毕业于英文专业,曾在县城中学当过英文老师。

  宋欣鸿说,优质的餐饮服务必然从良好的沟通开始。外来员工须过语言关,这是毫无疑问的。

  “羊贵妃”的顾客有三成是外国游客,这对服务生的外语能力是个考验。

  根据实战经验编写培训手册

  但所谓语言关并非只是说英语,就连华语也有一个入乡随俗的过程。她举例说,本地人把绿色称为“青色”,把吸管称为“水草”,初来乍到的中国员工,听到这些新加坡人习以为常的说法,往往是一头雾水。而碰到这种情况,本地顾客通常也不会意识到哪里出了问题,语言障碍就产生了。

  对此,宋欣鸿认为上岗培训非常重要。她曾亲力亲为,根据实战经验,编写了《高级中餐酒楼管理纲要》及《羊贵妃管理手册》,从迎宾、递送菜单、点菜、上菜、餐间服务、结账、送客,直到外卖,都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内容和服务标准。

  后来,这项工作交给邢家玮负责。邢家玮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2008年来本地进修旅游及酒店管理,目前已是永久居民。他是宋欣鸿的得力助手,工作范围包括收集补充现有的培训材料。

  邢家玮说:“在职培训很重要。外面的英语课一般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学的必须是工作中最常用到的,不然学了也记不住。我们的培训手册就是这几年在工作中慢慢摸索、积累起来的,针对的都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宋欣鸿说:“这本手册可是我们宝贝啊!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翻开这本手册,可以看到大量食品名称的中英文对照。比如48种肉类——其中单牛肉类又分牛排、牛筋、牛肚、牛舌、牛尾、牛腱等,一些词汇似乎并不常用。

  邢家玮表示,虽然羊贵妃并没有提供那么多肉类,但是他们发现,有外国客人在点菜时会问到这些单词,试图分清楚是哪个部位的肉,才决定点或不点。所以要听懂客人问什么,非常重要。

  在牛车水须做游客生意

  此外,手册也列出了“结账”的多种英文表达方式,从最简单的“Bill.”、“Bill please.”,到“Can I settle my bill?”“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split into two bills?”

  邢家玮说,由于客人来自世界各地,所以“结账”一词即便说英语,也会出现很多不同“花样”和腔调。尤其是一些“红毛”,说话特典雅,语调阴阳顿挫,很长很长一句,但无非是结账之意。

  另外,在他们接待的游客中,也有不会说英语的,比如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游客。有一次,店里来了个俄罗斯客人,不会说英语,搞得他们几乎手脚并用,连比划带猜,好不容易才给他点了菜。还有一次是个华人,结果说华语不行,说英语也不行,搞了半天人家是印尼华裔,只会说印尼话和方言。

  但不管怎样,“以客为尊”是服务业的铁律。只有服务生迁就顾客,没有让顾客迁就服务生的。所以,他们空闲时间都会尽量多学一两种外语。

  宋欣鸿说,去年外国游客人数不如往年多,但是在旺季,还是占顾客总数的三成。她表示,如果做不到消费能力较强的游客生意,那么在牛车水开店肯定是要亏本的。

  即便没有语言能力测试,她事实上也不会雇用“非熟练工人”,因为服务生的外语能力不仅决定了服务素质,更决定了饭店的生存。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