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抄? 网络时代的一声叹息(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互联=互抄? 网络时代的一声叹息(2)
2009年04月07日 10:14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互联”还是“互抄”?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突飞猛进,据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2.98亿,互联网走进寻常百姓家,并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各种网站的产生如雨后春笋,互联网产业的规模日益壮大。

  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站的内容来源与传统的书籍、报刊、杂志相区别,信息量大而原创内容比重较小,其大量的内容来源于网站之间或对传统媒体的复制、链接。身为合肥一家信息网站的新闻编辑,小黄告诉记者,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省内几家门户新闻网站上浏览、复制当天的主要新闻粘贴到他所在的信息网站中,他说“其实网站之间都会相互复制选用信息稿件,同一篇稿件或者音视频文件在多个网站被拷贝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更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不同作者打招呼就擅自将他们的作品放到自己的网站上是常有的事,更有甚者,连作者的姓名来源也不予标注。省内一家平面媒体的资深编辑告诉记者,他偶尔在一家学术网站发现自己以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当他想浏览一下自己的文章时,竟然发现需要付费注册后方可阅读,而之前这家网站从未与自己有过任何版权方面的约定。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上从网站到个人博客、播客,无论是文字,图片、音视频,内容的“拿来主义”现象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人戏称,海量的拷贝链接之下,“互联网”已成为“互抄网”。

  显然,如果严格按照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法律,互联网现行的很多网站生存模式将会遭到围追堵截,甚至难以立足。

  矛盾的是,正是互联网技术的便捷自由低成本的优势使得其迅速扩张,为数以亿计的网民提供了一个公共交流的平台,改变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思维方式,很难想象,失去了“公共性、公开性”的先天禀赋,作为大众媒体的互联网是否还能保存其平民性与开放性?

  保护网络版权路在何方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使用和传播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指出,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平衡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已成为各国政府日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对于知识产权的爱护与珍惜本身也促进了网络的持续健康发展,反过来网络全新的传播模式对于人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应相辅相成,值得深思的是,为了保护互联网公共性与自由性等生存特性,是否必须以牺牲著作权者的部分权利作为代价?在维护网络的健康发展和保护著作权者的利益之间,如何才能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在传统传媒环境下制定的著作权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显然亟待突破与完善。

  现代科技进步的速度愈来愈快,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很难赶上技术前进的步伐。在现有的环境下,网络管理部门以科学的手段引导网民与网站,营造一种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尤显重要。

  对于网络版权保护来说,尽管与之相关的全新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尚待形成,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法律如何变更发展,尊重创造者的价值,遵守诚信的道德自律,这是网络长远发展必须树立维护的核心价值伦理。惟其如此,网络信息的创造者与使用者才能获得双赢,换言之,只有网民网站及相关的网络管理者尊重合作共赢的游戏规则,网络版权保护才可以真正得以实现。

【编辑:段红彪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