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咋越来越难修了? 专家:应提高产品维修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家电咋越来越难修了? 专家:应提高产品维修性
2009年11月24日 08:54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功能的日渐多样化,让家电产品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和享受。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现在的家电越来越难修了,不仅维修时间长,维修费用也扶摇直上。在日前举行的家用电子电器产品维修性及其技术保障系统建设国际论坛上,专家指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在于一些企业忽视了产品的维修性。

  维修性是重要的质量性能

  北京消费者周先生日前向本报记者抱怨说,某知名品牌特约维修部派出的维修工人技术太差。液晶电视机出了故障,维修人员上门看过之后说得打开机器检查。让周先生不能理解的是,该维修工先把屏幕向下平放,拆下了底座,打开后盖后,又把底座装上,等电视修好后,又要安上后盖,于是一切程序又重来一遍。周先生认为,维修程序之所以如此颠三倒四,肯定是该维修人员的技术不过关,没有把维修的先后顺序搞清楚。

  记者随后与该品牌售后服务部门取得了联系,才知道维修程序之所以如此繁琐,是由产品的设计决定的。不拆底座就打不开后盖,而且拆底座的时候必须得把屏幕向下平放,可是维修中要检验电视机的工作状态,又必须装上底座,所以就出现了这样反反复复的操作。

  短短几年间,平板电视市场强劲扩张,大有取代显像管电视之势,但在平板电视带给人们更佳的视听享受的同时,其“好看不好修”的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消费者普遍反映平板电视维修时间长、维修费用高。

  中国家电维修协会副会长郭赤兵告诉记者:“说到家电维修,人们就会想到维修人员的素质、维修技术水平的高低等等,但事实上很多难修的家电却是由产品本身的维修性所决定的。”

  中国家电维修协会调查发现,平板电视维修中不少问题产生的根源均在于产品的维修性不高。周先生所反映的问题就是一例。此外,消费者反映最为集中的是显示屏只换不修的问题。郭赤兵解释说,有时候玻璃基板上的一个焊点开了,就会造成显示屏出现横竖线条,但这个点的焊接却需要在无尘车间里操作,而这样的维修条件又不是现有的维修机构都具备的,于是大多数企业对故障产品都采取只换不修的办法。

  其实,不仅是平板电视,其他产品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此郭赤兵认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会因各种原因出现故障需要修理或维护保养,决定了产品自身好不好维修、易不易维修,产品的维修性这时就会起到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产品在故障情况下是否容易快速、方便、经济地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的基础,不仅是维修人员,也是广大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的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维修性要从设计入手

  郭赤兵进一步举例说:“其实,从前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维修性是产品在设计时被赋予的固有性能,以维修时间、维修程度等指标来衡量,不由维修人员来决定。”比如电视维修时通常要打开机盖,这个时间主要由螺钉紧固方式、品类、数量和安放位置决定,与拆装工具相对应(吻合),而与维修人员的技能没有多大关系。在该协会举办的维修技能大赛中,他们发现,同样是32英寸液晶电视,有的产品打开机器盖子只需要拧开6个螺丝,有的却需要拧开16个螺丝,其间的时间差距却不是凭借技术熟练就可以弥补的。又比如能否准确判断故障部位是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体现,但进行测试、拆装、换件修复等固定程式工作,其所耗费的时间则是由产品的结构设计(故障部件位置)决定的,维修人员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做明显的改进。

  郭赤兵认为,当前家电产品维修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主要是由于企业在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阶段,对维修性重视不够,导致维修性不佳造成的。中国家电维修协会对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产品与维修性相关的维修时间测试、维修案例征集调查显示,因维修性设计不佳而延长了维修时间,或者不宜维修,甚至只能换不能修,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维修成本,导致维修费用不断上升。

  提高产品的维修性,需要从产品设计入手,比如提高可达性(接近产品维修部位的难易程度),使维修迅速方便;提高简化设计,减少维修作业过程和维修用零部件;提高测试性和隔离故障设计;提高维修备件的标准化、通用化、互换性等。

  中国家电协会副会长刘福中认为,家电产品的设计应尽量向可拆解靠拢,产品零部件装配应尽量实现通用化、减量化和轻量化,并提倡长寿命设计。

  中国家电研究院副院长马德军介绍说,可维修性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已经在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得到认可和重视,并在飞机、汽车等产品的开发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