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归”群体引发关注 “生猛”走上社会舞台(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新海归”群体引发关注 “生猛”走上社会舞台(3)

2010年09月13日 12: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创二代”:

  “富二代”的“加法运算”

  当中国出现第一批“富二代”海归时,便衍生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运算法则”:一部分人选择做人生的“减法运算”,将父母艰苦奋斗的成果作为自己消费的工具和条件;另一部分人选择做人生的“加法运算”,以父母创造的财富作为自我生长的根基与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并将这个平台做大做强,这部分人被称作“创二代”海归。

  今年28岁的瑞士“创二代”海归张欢,创立西安捷星快餐服务公司,统一的橘黄色工作服,掀起餐饮业的“橙色风暴”。

  好观念带来亿万财富

  “创二代”演绎人生“加法运算”

  如果说“富二代”海归是父母精心呵护的结果,那么“创二代”海归则是父母创新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延伸;如果说“富二代”海归在父母的羽翼下坐享其成,那么“创二代”海归则将父辈资源变为他人生中新的增长点,并将父辈资源进一步扩大;如果说“富二代”海归在做人生的减法,那么“创二代”海归则在做人生的加法。

  父辈的言传身教,为张欢做人生的“加法运算”埋下伏笔。

  看着周围一些被宠坏的“富二代”海归,张欢认为当下的“富二代”海归正面临着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在做事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上,‘富二代’与我们这种‘创业团队’可能存在差异。在整条创业路上,他们可能体会不到心路历程的艰辛,以及创业带来的成就感。”

  曾留学丹麦、澳大利亚的海归贾宏民深表同感:“在价值观上,‘富二代’海归寻求的是人生的舒适度,而‘创二代’海归追求的是事业的成就感。”他还提出个人创见:“由于‘富二代’海归站位高,横向视野开阔,而纵向视野狭窄,较难观测到市场机遇;相比之下,‘创二代’海归扎根基层,身处的位置较低,社会视野中的内容与层次大大丰富。因此,最佳的企业模式是结合二者优点,‘富二代’海归负责融资及外联,‘创二代’海归负责市场策划与具体执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李庆安教授曾经接触过一批“富二代”,他认为:对于“创二代”海归来说,父母拥有的东西仅仅是他事业的一个起点,而非终点;对于“富二代”海归来说,父母的终点将会是他们的起点。这样环环相扣、薪火传递,就像一颗大树,长成以后,在“富二代”手里,会被砍掉或破坏,继而造成“泥石流”、“水土流失”;在“创二代”手里,他们会用父母创造的那片林地做基础,往别的方向扩大和改造这片森林。

  由“富二代”海归变为“创二代”

  做好心理准备不至半路牺牲

  由“富二代”海归转变为“创二代”海归,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富二代”海归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那么他手中的鲜活资源就会沦为垃圾,导致社会总体资源递减;“创二代”海归则能把垃圾变为财富,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但垃圾变财富的过程,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无论金山银山,总有吃空的一天;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无论是‘富二代’海归还是普通大学生,创业都是一个必然趋势。”张欢说,“创业是一条不归路,一旦开始,心理上受到的压力和冲击将是巨大的。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半路牺牲。”

  “从‘富二代’海归到‘创二代’海归的转变过程,既是心灵的一次发展,也是人格的一次发展,更是心理的一次震撼,对于父母和海归本身,都是一次巨大的心理冲击。”李庆安认为。

  通过挖掘“创二代”海归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行为与海外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李庆安教授发现:海外留学经历对塑造海归的创业思维与创业行为存在正面影响。“留学经历对我最大的恩赐是增加所见所闻,让我认识到学习力的重要性。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代表将来,学是找差距,习是补差距,学习力就是离开学校之后的学习。”正是秉持学习力观点,使张欢决定先学经验后自主创业。

  帮助“富二代”海归转变为“创二代”海归,是可能实现的。李庆安认为,借助心理学理论能够帮助“富二代”海归转变为“创二代”海归。“我可以依据多元一体智力模型,通过对‘富二代’海归进行心理与人格教育培训,建构‘富二代’海归转变为‘创二代’海归工程。”李庆安说。

  “创二代”海归概念的提出对于“富二代”海归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但压力也是动力,对“富二代”海归是件好事情。从‘富二代’海归到‘创二代’海归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可以起到社会引导作用。正如李庆安所言:“‘创二代’海归会变成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榜样。应该感谢‘创二代’海归的概念提出者。”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