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锦技艺流淌三千年 仅剩五人掌握双面绣(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海南黎锦技艺流淌三千年 仅剩五人掌握双面绣(2)
2009年10月19日 15:43 来源:海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海南黎族织锦工艺,展现了中国纺织“活化石”的独特魅力。 中新社发 九州 摄

  龙被的制作要由一个人来完成,从摘棉、脱棉籽、纺纱、染纱到织绣出龙被,大约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由于黎族是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很多工艺的技术细节都没有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目前已经没有人能织出原汁原味的龙被,该技艺已经失传。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保亭黎族姑娘张燕正试图恢复这一传统技艺,虽然有所突破,但依然存在很大难度。

  张燕说,龙被一般由蓝、黄、红、绿、棕五种色彩的手工捻制棉线,绣染在原始的白色织布上,目前还没有攻克绿色染色技艺,致使复原龙被无果。不仅如此,古代龙被上龙纹图案一般以金丝勾边,至于金丝线的成分,现在也没有搞清楚。

  黎族棉纺织业按照不同的方言,在应用工艺上各有侧重。其中,杞、赛方言以彩纬彩经显花编织为主,用绣较少;润方言则以绣为主,其双面绣技艺高超;哈方言则织绣双全;而美孚方言最突出的工艺是絣染。

  仅剩5人掌握双面绣

  在这次黎锦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中,有专门的一章用于描述该项技艺的濒危状况,仅剩5人掌握的双面绣技艺让人震惊。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黎锦研究专家林开耀介绍,双面绣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即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工艺难度可见一斑。

  双面绣通常以黑色线或深蓝色为底经,即经线;交叉织进红、黄、白、紫、粉红、棕色等色线,即纬线。黎族织女采用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获得变幻莫测的图案色,即以红、黄、白、棕色、咖啡等色线为主色线,借助经、纬线对比色关系使织锦图案显得艳丽多彩。

  林开耀说,黎族织女利用双面绣正反融情于色,借色寄情,用色彩来暗示理性内容,即以客观的图案色彩,来揭示主观的感情色彩,利用色彩跳跃与线条变换,从而获取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黎族没有文字,黎族织女用一针一线织就的黎锦,成为记录黎族发展的百科全书,她们将生产劳作的对象,有意识地进行艺术加工,将江河中的游鱼、溪边的虾、池畔的青蛙和田间的鹭鸶等动物作为织锦图案素材,又将自然界常见的日月星辰、山川流水、雷电云雨等夸张变形,她们重表现、重创造、追求情韵而不拘泥于形似,用寓意深刻的几何形纹和菱形方纹几乎描绘了全部生活。

  美孚方言的绝活——絣染

  黎族因居住的地域、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而分为哈、杞、美孚、润、赛等五大方言区,每个支系都有各自的聚居地,织锦文化因此丰富多彩,织锦品种繁多,织锦工艺复杂多变,长期居住在海南岛东方一带美孚方言黎族妇女掌握的“独门绝学”——絣染。

  絣染要在一种特制的絣染架上完成操作,絣染架一般由两条长约280厘米、边长5厘米的方木刨去棱角,每条方木两端各留15厘米,凿一个4×2厘米的竖孔,间隔15厘米又各凿穿一个同样规格的孔。在其中的一头隔13厘米处又再凿穿一个3×2厘米的孔。然后用4条长约83厘米的扁木,把两条长方木条按照内间隔43厘米的尺寸穿插在一起,并用小木楔钉紧,最后把3×2厘米的活动扁木插入架中,絣染架就做成了。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