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海归兰海:教育,把自由和信任还给孩子(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留德海归兰海:教育,把自由和信任还给孩子(3)
2010年06月13日 13:58 来源:神州学人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和德国教授发生冲突

  兰海的聪颖和刻苦被内波教授看在眼里。他一直关注着这个特别的中国女孩。有一次,内波教授找来兰海,“要求”兰海做他的助手,每周为教授工作20个小时,待遇不菲。兰海虽然心里感激导师,但是繁重的功课让她明白,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做这份兼职工作。最终,导师硬逼着兰海签了合同。很快兰海就发现,导师只是让她复印一些材料,每周只有不到1小时的工作量,导师还会不经意地说:“你的工作效率很高。”兰海这时才意识到导师的良苦用心,“他不希望我因为经济上的问题而耽误学习,他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支持我。”然而,深受导师喜爱的兰海在快毕业前,却跟导师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冲突。

  冲突源于兰海的毕业实习。按照学校的规定,学生们毕业前会有2次到世界各地的实习机会,而且相关费用由学校承担。面对这样难得的机会,很多学生都选择了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去实习,兰海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回中国实习,到贵州的偏远农村去。“导师当时很意外,他最初的想法是我想利用这次机会回趟家,同时他认为我来自中国,到别的国家去看一看会更有价值。他建议我到荷兰的一所天才学校去实习。”

  相互没有说服对方后,导师拒绝了兰海的实习申请。固执的兰海情急之下给导师写了一封信,称导师对自己有歧视,“为什么美国的学生可以申请回美国实习,澳大利亚的学生也可以回澳大利亚,你却不允许我回中国?”在信中,兰海陈述了自己要去中国农村的理由。信交给导师的秘书后,兰海就有些后悔了:“好几门课都在导师手里,万一导师生气了,不让我通过,那不就惨了!”

  没想到,第二天导师秘书来电话,让兰海去办公室。秘书交给兰海一个信封,里面有慕尼黑到北京、北京到贵阳的往返机票,还有1600马克生活费,导师的留言写道:好好干,我等着看你的实习报告。

  这件事对兰海的触动很大,甚至影响到她回国后对待孩子们的方式。她第一次意识到,教师的权威绝不是通过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而获得的。从此,兰海对导师除了感激,更多了一份敬重。回到贵阳,兰海没有踏进近在咫尺的家门,而是直奔偏僻的农村学校。实习结束后,她把没有花完的几百马克生活费如数退给了导师。她说,自己不能辜负导师的信任与尊重。

  到贵阳后,坐了8个小时的客车到县城,又坐了6个小时的汽车,终于到了贫困的织金县,“其实才10几公里的路程,但是都是山路,不好走。车上又是鸡又是鸭的,什么都有。我当时突然觉得好绝望,不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兰海在织金县的一所乡村学校当了一个月的老师。那一个月的经历能让兰海记忆一辈子。

  除了上课,兰海利用所有的周末去家访。她发现,越穷的家庭孩子越多,在外打工的人家孩子就会少些,“你会看到,凡是和外面的世界有一点点关系的人,他们的思想状态都会有一些改变。”学校附近有不少小煤窑,很多学生周末都去那里背煤。孩子们来回一趟大概一两个小时。兰海偷偷观察了一下,一趟最多挣2毛钱,体力差的一趟就挣5分钱,“孩子们拿这些钱去买本子”。兰海曾尝试着下一次矿井,结果走了10多米就不敢走了。

  一次,一个学习不错的初二男生,突然就不来上课了,兰海觉得很意外,就去家访。家长说,男孩就要结婚了,希望能赶紧生个男孩,家里就有指望了。这给兰海很大的震动。她上课时不再给孩子们教英语了,而是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讲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她希望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打开孩子们的内心和眼界。

  回到德国后,兰海提交了实习报告,报告中有大量的照片。导师开始时有些不解,兰海解释说:“我并不是希望大家募捐,我觉得这些孩子不需要。我希望从另一个侧面告诉大家,教育的力量是很大的,真正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而应该是精神层面。”导师对实习报告很满意,他觉得兰海很有想法,也很有创造力。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