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51.3%公众认为国民休闲计划该出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调查:51.3%公众认为国民休闲计划该出台
2009年03月17日 15:40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针对近段时间人们对国民休闲计划的关注,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16日表示,国家旅游局目前正在推动广东、浙江、山东等有条件的省份进行试点,但近期不可能出台。这位负责人说,国民休闲计划的制订有应对金融危机的因素,但它更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目前需要大量基础性调研,还没有具体出台时间表。

  进入3月以来,为促进旅游、刺激消费,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山东等省陆续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参与《国家旅游休闲计划纲要》课题研究的专家称,这都是地方自行试点,与国家旅游局正在研究的全国性国民休闲计划并不是一回事。后者更注重长远发展,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表示,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国民休闲计划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提升生活质量,二是促进拉动内需,三是发展休闲产业,四是抗御金融危机。

  参与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制定研究的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所宋子千博士告诉记者,全国性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初稿早已完成,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宋子千博士解释说,国家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近期来看,是为了拉动消费、扩大内需;长期来看,则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这里有一个实施途径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不少公众、学者、旅行社等一直呼吁的恢复“五一”黄金周,可早在去年底,国家就发布了今年“五一”、“十一”、元旦等法定假日安排,“五一”放三天(含双休日),更改的可能性很小。这种情况下,试点地区采取的另一途径是推动带薪年休假。 (据中央电视台)

  网络调查

  51.3%公众认为该出台

  近日,有媒体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117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6.6%的人期待国民休闲计划促使带薪休假进一步落实。调查中,90.7%的人表示关注国民休闲计划,其中46.8%的人“非常关注”。

  调查显示,即使在金融危机之下,仍然有80.1%的人今年有出游打算。而对于出游的时间段,公众的意愿排序是:带薪休假期间(38.0%)、黄金周假期(25.3%)、其他(15.8%)、清明、端午、中秋等小长假( 11 . 1%)、双休日(9.8%)。

  调查显示,51.3%的人认为国民休闲计划出台恰逢时机,可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46.8%的人认为应该有这种鼓励国民休闲的国家计划,29.0%的人认为此举可以提振旅游业界信心。

  但是,也有35.6%的人担心企业不景气,计划推行起来有困难。而公众最担心的则是国民休闲计划只是少部分人的盛宴,62.1%的人希望国民休闲计划更多惠及普通人而不是特权阶层。

  公众对国民休闲计划有何期待?调查显示,55.6%的人期待一般性公共景点免费开放;36.3%的人希望加强旅行社的监管,保 证 出 游 安 全 ;35.8%的人期待政府对困难群体发放旅游券;33.3%的人期待促使旅游迎来“低价时代”;28.0%的人认为还应该学习借鉴国外鼓励国民旅游的经验。(据《中国青年报》)

  官方释疑

  国民休闲计划有利扩大内需

  国民休闲计划是目前热度很高的新闻话题,据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介绍,明确提出这一重大课题是在2007年。去年11月,上海国际旅交会上首次传出此消息,将正在行业内、小范围酝酿的工作计划公之于众,才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

  高舜礼说,国民休闲计划,也称为国民旅游计划或国民休闲纲要,类似于1995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然而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却更为热烈和激烈。综合各类媒体的反映,无论是赞同还是质疑,核心问题交汇在该计划出台的“时机”上。

  高舜礼表示,国民休闲计划是一项事关广大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是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因此,为休闲“正名”、发展休闲产业、倡导国民休闲,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高舜礼说,休闲是新兴业态,旅游、文化、体育、娱乐、餐饮等服务业与之紧密相关,拉动内需效应显著。如宁波派发的3000万元航空旅游券,预计将拉动宁波航空旅游消费总额5至8个亿;广东派发的2000万元旅游券,预计将带来4亿元以上的旅游收入,更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7亿元。

  “金融危机形势下,实施国民休闲计划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正是应对严峻市场挑战的‘救市’之举。”高舜礼说。(据《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张艳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