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界火炉”亚丁(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生活新闻
    走进“世界火炉”亚丁(图)
2009年03月27日 16:32 来源: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因索马里海盗而名噪一时的亚丁湾,位于非洲之角索马里和也门之间,是以也门著名海港城市亚丁命名的。其实早在海盗出没之前,亚丁就以“世界火炉”的称谓为世人所知了。

  “亚丁的海水可以煮鸡蛋”

  亚丁位于阿拉伯半岛网的南部,是一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在南北也门统一前,它曾是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现在则是亚丁省的首府。可惜这个曾号称世界第二大转口港的城市,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已没了往日的辉煌。

  也门大部分土地是沙漠,亚丁城受其影响,常年酷热少雨。有人形容亚丁的海水可以把鸡蛋煮熟,在记者看来虽夸张了些,但足以说明问题。据说有个小货车司机在开车门时忘了戴手套,结果手掌被烫掉了一层皮。

  外出时带桶水降温

  我是在4月中旬到达亚丁的,当时室外的气温已高达39摄氏度,屋子里也好不到哪去。我们走出空调房,简直就像进入了一个大火炉之中。亚丁湾中的生物种类繁多,近海盛产沙丁鱼和鲭鱼。在锚地钓鱼时,我们头戴草帽,眼戴墨镜,身穿长袖工作服,脚下还要放一桶水,双脚要不停地放在水中降温,否则脚丫就像被烤焦似的难受。

  从海上进入亚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光秃秃的、好似刚被熊熊烈火烧焦了的嶙峋山岩。最早的亚丁城是现在亚丁半岛东部的“克雷特区”,原意为“火山口”。这是因为亚丁老城恰好修建在死火山的山口上,因此又被称为“火山口上的城市”。城区内所有的房屋,无论是建在半山腰的,还是建在海滨的,一律都是平顶。墙很厚,窗户却很小,远远看去就像一只小小的火柴盒。公路上,所有车辆的车窗都是敞开的。市内很多公共场所的建筑物,包括车站、码头、市场、饭店等只有顶盖用来遮阳,而没有四面墙壁防风雨。有钱人家的住宅大都安装了空调,男人也穿着肥大的裙子,这一切都是为了抵御热浪。这里的女性无论多热,出门都是从头到脚封在严严实实的黑袍子里,远远望去,只见移动的袍子而不见人。所不同的是,已婚女人头上盖的是黑纱,未婚女子则是白纱遮面。

  最好的礼物是水

  亚丁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店、驻当地的使领馆每天都是5小时工作制。中午前后,整个大街上没有行人,刺眼的阳光下一片寂静,死气沉沉,连动物都见不到一只。空荡荡的街头让我突然联想到庞培死城。亚丁最初只是个小渔村,现在人口约40万。据记载,公元15世纪初,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3次访问亚丁,这说明中国人同亚丁城交往的历史十分久远。

  如此酷热的地方,再加上全年几乎无雨,便更加令人难受。“滴水贵如油”的道理连当地小孩都懂。据说亚丁人的用水是从数千公里外引去的。给当地人最好的礼物莫过于水。我们乘坐的船到达亚丁港时,凡是能搭上点关系的当地官员,都在看望我们之后带走船上的一瓶纯净水。

  缺水的情况也有例外。据当地一个老人讲,亚丁地区在十几年前曾突降一场百年罕见的大雨,由于平时很少下雨,所以亚丁在建市时,整座城市就没设计下水道,建筑群也很少有完备的排水系统。结果一场雨导致整座城市都泡在水里。习惯了干旱的也门人,终于经历了一次“涝灾”。(刘少才)

【编辑:陈薇伊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